1071年3月,羅馬努斯從君士坦丁堡出發。他帶著一部分兵力,另一部分邊行軍邊征集,等部隊到了塞巴斯提,他手下已有了一支數量相當可觀的部隊,其中包括步兵、弓弩手和主要作戰力量重騎兵。牛拖著火炮形成威風凜凜的炮隊,大隊的後麵是數量眾多的輜重隊。關於這支軍隊的人數說法不一,20萬至30萬人的說法顯然誇張,8萬至10萬人的數字比較符合實際。這支軍隊是由說著不同語言,來自不同地方的雇傭兵和從各軍區(每個軍區都由一位司令管轄,該司令還負責指揮當地部隊,通常為一個軍團)征調來的地方部隊組成的,其中包括法蘭克人、德意誌人、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人、西徐亞人和佩契涅格人。羅馬努斯出兵的主要目的是收複亞美尼亞的各個要塞。收複失地和重建緩衝國是羅馬努斯的最終目標。當時拜占庭帝國的目標策略並不是積極進攻而隻是保守的防禦。
但完成這一目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曾擔任過皇家禁衛軍的德意誌雇傭兵舉行了一起小規模的兵變。盡管這次士兵嘩變很快便被平息下去了,但是由於自己的妄自尊大和剛愎自用,羅馬努斯已經失去了士兵的支持。羅馬努斯的自以為是在他的另一舉措中進一步反映出來。
渡過桑加瑞斯河(位於君士坦丁堡以東大約200英裏處)之後不久,很多雇傭兵被解雇,原因是羅馬努斯懷疑他們對自己不忠,或是認為他們無能。在被解雇的那些人當中有位叫尼斯福魯斯·博塔厄埃特斯的人,他是羅馬努斯的情敵之一。他被解雇很可能是因為羅馬努斯對他充滿了嫉恨。而安德羅尼卡·杜卡斯的忠誠本來十分值得懷疑。然而他卻未被解雇反而留下擔任了高級將領。這是個重大的錯誤,以後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1071年7月拜占庭大軍到達埃爾祖魯姆後,羅馬努斯召集將領開了一次軍事會議,研究到底要駐守在這個邊陲小鎮,向該城以東進軍,切斷塞爾柱軍隊的糧草供應,還是揮師向前,深入敵境進一步打擊敵人。
這次會議之所以顯得意義重大是因為,由此次會議可以斷定當時羅馬努斯幾乎絲毫不知阿爾普·阿爾斯蘭的軍隊所在位置及實力。對敵情的掌握不足正是羅馬努斯在曼奇科爾特會戰中失敗的眾多決定性因素之一。
事實上,當羅馬努斯準備與塞爾柱人對決之時,阿爾普·阿爾斯蘭還在埃澤薩至阿勒頗間的某地,憧憬著推翻哈裏發法蒂瑪王朝的勝利時刻。直到5月間,他才得到消息羅馬努斯率軍正向亞美尼亞地區開進。他立刻回師防止已被他征服的領土再次落入羅馬努斯的掌握之中。他帶著大約4000名禁衛軍迅速渡過幼發拉底河,然後經摩蘇爾到達霍伊(位於凡湖以東大約120英裏處),他在阿勒頗舍棄了部分從當地征召的士兵。在霍伊,他重新征集了數千人馬,這些人馬主要來自庫爾德人。在以後大約一個半月的時間裏,阿爾普·阿爾斯蘭至少走過了約700英裏貧瘠而幹旱難行的地區。到7月底,他已在霍伊征集了一支擁有4萬兵力的軍隊,簡直創造了奇跡!
與此同時,在埃爾祖魯姆,羅馬努斯並沒有簡單聽取那些勸他采取守勢的人的意見。因為他認為破壞這片他馬上會占為己有的地區並不合算。雖然他並不清楚阿爾普·阿爾斯蘭軍隊的位置,他還是決定開進亞美尼亞地區。由於缺少確切的情報,他指派法蘭克雇傭軍將領魯塞爾帶領一支偵察部隊到凡湖西岸偵察基拉特一帶的情況,羅馬努斯本人則率部準備進攻曼奇科爾特。在此之前,他已使部隊做好了穿越荒涼地區,向東南進軍的準備。
羅馬努斯的兩個主要目標是曼奇科爾特和基拉特。他認為盡管基拉特敵人的防守力量會比較強大,但曼奇科爾特很可能容易突破。
雖然羅馬努斯不了解敵軍的確切位置,然而他猜測敵人正在烏爾米耶湖東麵某地集結軍隊。所以,他冒險的決定了分兵行動的計劃:由格魯吉亞將領約瑟夫·塔查尼奧茨率領一支數量龐大的、幾乎包括所有步兵在內的軍隊和魯塞爾部一起去攻占基拉特。約瑟夫·塔查尼奧茨曾力主在埃爾祖魯姆駐守,而且他也反對分兵的計劃。
羅馬努斯當時對曼奇科爾特的預計是無誤的。盡管曼奇科爾特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但阿爾普·阿爾斯蘭的大軍並不在這裏。結果羅馬努斯不費吹灰之力就輕取了該城。他在城中留下部分守軍後,便返回他的大本營去慶賀他在此次會戰中的旗開得勝,而這一次勝利是他的最後一次勝利。他沒有更多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兩支部隊相距80英裏是否沒有完全問題。
當時正是8月中旬,阿爾普·阿爾斯蘭正率軍從霍伊沿凡湖南岸急行軍趕來。由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鬆達克指揮的一支1萬人左右的部隊作為前鋒。8月16日左右,這正是羅馬努斯順利進入曼奇科爾特的時候,這支塞爾柱先頭部隊與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的聯軍遭遇在基拉特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