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五胡簡史(2 / 2)

元康六年(296年),秦雍地區的氐羌人爆發了起義,將氐帥齊萬年推選為領袖,參加起義的有7萬人之多。同年,仇池國被氐族首領楊茂搜建立,北魏正始三年(506年)被滅。十六國時期,苻氏建立前秦國,呂氏建立後涼國,他們都是氐人。

(四)羌的曆史

羌也為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它與氐族一樣擁有悠久的曆史,在許多古代文獻和殷商卜辭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秦厲公將羌人首領爰劍作為奴隸囚禁起來,後來爰劍逃回到河、湟兩水交彙的地方,教授部人從事農業勞動和畜牧。後來羌人分裂成了燒當、武都、廣漢、越巂等多個部落,他們不分君臣上下,“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

羌漢關係非常的密切。漢景帝時,羌人留何帶領部落歸附漢,居住在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狄道、安故、臨洮、氐道、羌道。漢武帝為了使羌人與匈奴斷絕往來,建立令居塞(在今甘肅永登),列置河西四郡。羌人盡管對漢發動了幾次進攻,可都被漢軍打敗,為了方便對羌人進行統治,漢朝廷設置了護羌校尉。在漢宣帝轉變了對羌政策,采取了招撫的方式,這使得羌族地區的農業、畜牧都得到了發展。到東漢時,多次讓羌人內遷,先零羌被遷到天水、隴西、扶風聚居,而燒當羌被遷到三輔(今陝西中部)。羌人中不斷有人起來反抗,舉行起義;羌族中的許多豪強也借機侵擾周邊的州郡,對漢族百姓進行擄掠,前後持續了60年的“羌患”,羌、漢兩族人民都深受其害。

魏晉以後,各派政治勢力都紛紛利用內遷的羌人,將他們卷入了各種紛爭中。董卓領著羌兵進京作亂,韓遂、馬超依仗羌人的力量對抗曹操,在蜀漢後期北伐時也驅使羌人參加戰爭。可羌族人民承擔著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甚至比漢族人民承擔得更多。十六國時期,燒當羌的一支姚氏建立後秦政權。

(五)鮮卑的曆史

鮮卑也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被分為兩部:東部、拓跋部。東部鮮卑原屬於東胡部落聯盟的一部分。

秦漢之際,匈奴單於冒頓將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於是鮮卑部落在鮮卑山(今內蒙古科右中旗西,因鮮卑人聚居而得名)聚居,後遷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居住,專門從事遊牧狩獵。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兩部以後,東部鮮卑終於不再受匈奴的奴役,並與其他受匈奴奴役的民族共同對抗匈奴。東漢永元(89—105年)中,北匈奴向西遷徙,於是鮮卑部落將蒙古沙漠以北的原匈奴居住地占領,並且留在該地的十餘萬落匈奴也自號鮮卑,鮮卑部漸漸強大起來。東漢後期,強大的部落聯盟被鮮卑部落大人(即部落酋長)檀石槐建立,分成了中、東、西三部。於是鮮卑“兵馬甚盛,南鈔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東西萬二千餘裏,南北七千餘裏”。但是在檀石槐死後,部落聯盟也崩潰分離了。曹魏初年,原鮮卑小帥軻比能也建立了一個比較小的部落聯盟,可軻比能一死,聯盟也跟著解散。

魏晉之際,東部鮮卑被分為了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十六國時期,慕容部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諸國。

拓跋鮮卑誕生在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大約在東漢前期,大澤(今呼倫池)成了拓跋部落的聚居地,在部落大人詰汾的帶領下,曆經千難萬險,終於到達匈奴故地。詰汾的兒子力微帶領部落與原為匈奴、烏丸、敕勒、柔然的諸部落雜居在一起,並漸漸將這些部落控製了,他們的勢力也因此而強盛。後力微又移至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居住。在這裏,曹魏撤消了雲中、定襄等郡,使拓跋部得以順利發展。

永嘉四年(310年),西晉封力微的孫子猗盧為代公,建興二年(314年),又封為代王。猗盧將盛樂作為北都,將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作為南都,所擁有的疆域大約是今內蒙古中南部與山西北部。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苻堅出兵攻打代,代滅亡。太初元年(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代國,並將國號改為魏,將該年稱為登國元年,這就是北魏。此外,拓跋部有一支南遷部落進入了河西地區,生活在今甘肅、寧夏、青海一帶,被稱為河西鮮卑。他們以禿發作為他們的姓氏,因為禿發是拓跋的同音異譯,南涼國就是他們所建。還有一支部落遷徙至隴右,被稱為隴西鮮卑,其乞伏氏建立西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