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精密的部署,戰爭的結果應該是預料之中的。而且在大軍將發之際,讚普還不忘同娘氏、韋氏、蔡邦氏、農氏再次盟誓,要他的部下保證絕對忠誠,也不允許看到勝利的戰爭功虧一簣。於是伴著他們的誓詞:“自今以後,定將森波傑棄於背後,定將悉補野摟於胸前,決不背叛悉補野讚普,決不使其丟臉,絕對保守秘密。決不把外人當自己人,決不三心二意,決定要英勇獻身,決定要拚命忘己,決定要聽從讚普命令,決不受他人甘言誘騙(若有違者,即為違誓),如此盟誓”,大軍朝著雅魯藏布江彼岸進發了。
史書對戰爭的過程並沒有過多的描述,隻是說墀倫讚安排他的弟弟倫果爾和母後東宗留守本土,安排娘·曾古和弄準保在達巴下如山設崗瞭望,韋·義策和蔡邦·納森作為軍隊的向導。安排妥當後,他自己帶著一萬精兵渡過雅魯藏布江,在娘氏等的裏應外合下,一舉攻下了宇那堡寨,森波傑墀邦鬆狼狽而逃,投奔突厥。吐蕃大獲全勝,上起“帕”之勇瓦那以下,直至工布那以上的蘇毗領土盡入吐蕃囊中,吐蕃也得以占據高原的中心——拉薩河流域。
戰爭勝利後,墀倫讚開始按照慣例論功行賞。娘·曾古的仇家是念·幾鬆,於是讚普將念氏的堡寨及奴隸悉數賞給他;韋·義策的對頭是線氏,所以賞賜給他的是線氏撒格的土地和墨竹地方的1500戶奴隸。另外又依次重賞了農氏、蔡邦氏及其他有功之臣。從此,娘氏、韋氏、蔡邦氏、農氏一躍成為吐蕃的顯赫貴族。為了讚頌墀倫讚的功績,大臣們商議給讚普上尊號“南日倫讚”,意思是“政比天高,盔比山堅”,又做歌紀念曰:
天神來至人間,倫讚倫果爾係出世天神,天神來至人間,梟鳥已為鷲鷹所殺,是蔡邦·納森所殺,真正的人主已登大位,真正的鞍韉已備馬身,令人羨慕有如坐在膝上,像小羔羊產在懷中。
君主賢明,臣子效忠,看起來多麼和睦的場麵,可是在這一場麵下有沒有不妥的地方呢?南日倫讚現在不會去想這些問題了,因為他隻陶醉在他的統一夢想中。
統一雖然不再遙不可及,但也不是近在咫尺,兼並蘇毗隻是吐蕃邁出勝利的第一步,要想完全實現夢想,吐蕃仍然免不了東征西討。經過一係列的兼並戰爭,吐蕃的領土基本上包括了日喀則地區、山南地區、拉薩地區及那曲地區的大部分,就連象雄這個老大的部族,也對吐蕃頗為忌憚。隨著吐蕃勢力的擴張,同象雄交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兩者並沒有采取武力,而是采取了聯姻的方式,以示互不幹擾。據說在南日倫讚將高原上小邦的大部都變為屬民後,又把矛頭指向了周邊的地區,他不僅“火燒佳地”,還征服了突厥。這些事出於《賢者喜宴》的記載,其中“佳地”所指為何並不清楚,對於突厥的征服也沒有拿出任何證據,難以判斷是否真有其事。
南日倫讚是一位偉大的讚普,他戎馬一生,初步奠定了吐蕃的版圖,但是他的功績不僅僅在於此,他在位時期吐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首先,吐蕃兼並蘇毗的意義不僅在於擴大了吐蕃的地域範圍,還在於拉薩河給吐蕃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拉薩河流域物產富饒、地勢平坦,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所以對拉薩河流域的占據使吐蕃經濟迅速發展,也為以後統一高原奠定了基礎。其次,相傳南日倫讚時期,吐蕃得到了金、銀、銅、鐵,並能將野生動物馴化,人們也漸漸開始知道用鹽烹製食物。而且農業和牧業均產生在這一時期。第三,他進一步完善了吐蕃的官製,明確了外相和內相的職責,並且為了統一大業將政治中心移到了拉薩河流域。這諸多的功績使南日倫讚恩威遠播,被萬民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