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些城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這對於靠軍事起家的吐蕃王室而言,無疑是風水寶地。邏些城四麵被高山峻嶺環抱,拉薩河從中間流過,形成了天然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拉薩河穀比較寬闊,適宜農牧,物產豐富,可以提供食物上的保障;邏些城處於吐蕃王國的中部,可以出兵北方那些未被統一的地區,為鬆讚幹布施展雄才大略提供更為廣闊的舞台;遷都邏些,也可以拉近與唐朝的距離,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燦爛的文化無不吸引著激情蓬勃發展中的吐蕃。
除此以外,遷都邏些還有些很重要的意義。在吐蕃控製的各個部族中,北部的蘇毗是最讓鬆讚幹布頭疼的。雖然其內部組織結構比較鬆散,但蘇毗人生性驍勇善戰,戰鬥力強。吐蕃中央控製力一旦放鬆,蘇毗立即就會起兵反叛,還會成為其他小邦反叛的仿效對象。邏些城是蘇毗王的居住地,是蘇毗的政治、經濟中心,遷都邏些可以直接掌控蘇毗的內政和經濟,一旦蘇毗發生叛亂可以迅速派兵鎮壓,同時也可以威懾到蠢蠢欲動的其他部族。
有時候,一個國家的內部矛盾,就如同一個從內部爛掉的蘋果,光看表麵是難以察覺的,而當表麵有了些許的腐壞痕跡後,整個蘋果已經快徹底壞掉了。在鬆讚幹布征討四方的過程中,吐蕃的社會結構逐漸發生了改變,但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仍然難以調和。為了爭奪利益,舊勢力時常起兵反叛,鬆讚幹布隻好充當消防員的角色,四處平叛。為了避免這種激烈的對抗,擺脫舊勢力的影響與羈絆,遷都也許是個最好的解決方式。而紅山出現神的啟示,也可以讓舊勢力能夠接受遷都的決策。
遷都事宜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鬆讚幹布請來尼泊爾等地的能工巧匠,在布達拉山上修建了雄偉、華麗的宮殿。布達拉宮的落成,象征著吐蕃在雪域高原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邊疆地區的很多部落首領或國王紛紛派遣使者前往邏些城,恭賀鬆讚幹布喬遷新都之喜,並表達了通貢友好的誠意。鬆讚幹布對各方來使表示了熱烈歡迎,不僅親自率文武百官宴請,在布達拉宮進行隆重接見,感謝他們國君的禮物和美好祝願,並饋贈了豐富貴重的禮物以表吐蕃的禮尚往來之情。
二、揮鞭東指:欲與唐宗試比高的吐蕃王
鬆讚幹布一生注定了要金戈鐵馬。
在鬆讚幹布的領導下,吐蕃不斷向唐古拉山以南地區推進。對外,吐蕃聲稱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該地區一些部族對邏些的騷擾。不過該地區的部族勢力相對較小,一時半會兒根本無法威脅到吐蕃的統治。恐怕,吐蕃出兵真正的本意在於擴張。由於實力懸殊,吐蕃不費吹灰之力就蕩平了這些部族。
對於鬆讚幹布來說,僅僅稱霸高原是遠遠不夠的,雄鷹翱翔需要更廣闊的天地。除了走出高原,他別無選擇,於是占領了以上地區後,鬆讚幹布開始著手經略東部地區。吐蕃開始東向發展了,這也預示著鬆讚幹布開始了人生中最精彩的旅程。唐朝建立後,吐蕃基本上占領了今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大部分地區以及青海南部部分土地,並將勢力進一步延伸至黨項與吐穀渾生活地區。
在高原的早期曆史中,吐穀渾是高原東部的一個很強大的部落,在藏語文獻中被稱為“阿夏”。政權的建立者是鮮卑人,它的建國要追溯到公元4世紀。吐穀渾原是人名,是遼東慕容鮮卑的首領之一,隨鮮卑南遷的浪潮來至中原。吐穀渾有一個弟弟名為慕容廆。為了爭奪草場,兄弟不睦的故事再次上演,結果吐穀渾帶著他的部族開始了長途跋涉。最終,他進入了水草豐美的藏北高原青海湖畔。到他的孫子葉延時,吐穀渾政權建立。也許大家還記得吐穀渾醫生為吐蕃讚普達日年賽治眼的故事,說明吐穀渾和吐蕃並不是兩個孤立的政權,在很早的時候他們的關係就非常密切了。當時的吐穀渾軍事上很強大,一度攻入西域,占領新疆南部地區,那時候吐蕃還未崛起。由於吐穀渾處於中西陸路交通要道,因貿易便利而聞名於世。據說青藏高原各部落最早接受佛教的也是吐穀渾。在各個方麵,吐穀渾都顯示出較高程度的文明。
同時在高原的周邊還有黨項和白蘭。黨項的地域範圍大概在青海、果洛、黃南、海南、四川阿壩、甘孜、甘肅甘南一帶,集中活動在青海東南、甘肅南部、川西北這一相連地帶。黨項同吐蕃相同,也有“獼猴變人”的傳說,漢文史書記載他們出自西羌,所以有學者懷疑黨項其實就是藏族最初形成四個部族的色、穆、董、東中的“董氏”。在吐蕃統一高原之前,黨項也是較強大的部落,但是部落分散,各自為政。大概就是因為實力分散,在吐蕃還沒有強大之前,黨項經常依附於吐穀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