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赤瑪倫與武則天:兩個女人的隔空對話(4)(1 / 2)

蓮花生大師出生於天竺烏仗那王族,跟隨真言阿闍黎寂色學事、行、瑜伽三部密法,獲賜密號蓮花生。他不斷學習,周遊天竺,廣尋密法大師,並師從吉祥師子學法,還曾到五台山學習天文曆數,在學習的道路上不停地前進。

據說蓮花生大師在應邀入蕃途中使用密宗的法術收服了苯教十二護地母和二十一優婆塞外道凶神,讓他們承諾永遠護持藏地佛法,成為了佛教的護法神。他還從天竺請來無垢友等高僧大德入蕃,將重要顯密經論譯成藏文,創建顯密經院及密宗道場,並發展了在家、出家兩種僧團製,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礎。

蓮花生大師入蕃後,主持設計了佛教在吐蕃的第一座寺廟桑耶寺,將它作為弘揚佛法的根據地,並且培養一批吐蕃本土的佛教學者,製定一係列寺廟製度。他在吐蕃堅持傳法論道了56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造訪各地的佛教寺院及聖地。

傳說蓮花生大師具有海生金剛、忿怒金剛、釋迦獅子、班瑪托創匝、蓮花王、日光蓮師、獅吼蓮師等幾種變相。赤鬆德讚去世後,蓮花生大師騎著一道白光離開吐蕃之地,前往羅刹國調化羅刹眾生。

苯教徒不能容忍佛教勢力的不斷壯大。於是他們利用佛教內部的派別矛盾,在佛教顯宗的支持下,向蓮花生大師宣講的密宗發難。他們要求赤鬆德讚處死曾經留學天竺的吐蕃密宗僧人遍照護。讚普不忍心處死學識淵博的遍照護,於是找到一個乞丐代替他伏法。但是,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不久苯教大臣和王妃蔡邦妃發現了這個秘密。在他們的壓力下,讚普被迫將遍照護流放到康區。

赤鬆德讚繼續培養佛教的勢力,他派南喀寧布等五人前往天竺留學,學習密宗金剛乘教法。但是為了避免佛苯兩派鬥爭的激化,在發展佛教之餘,赤鬆德讚還能照顧到苯教徒的情緒,他專門將象雄有名的苯教巫師香日烏勒請到邏些城,並委托他將苯教經典《十萬白龍經》由象雄語翻譯成吐蕃文字,還特許他住在佛教寺院桑耶寺,並為之修建佛塔和陵墓。赤鬆德讚的溫和手法,讓苯教勢力覺得讚普在對待兩派的態度上一視同仁,因此暫時緩和了對佛教的激烈反對態度。

一山容不得二虎,終於有一天,佛教一方主動出擊了。

一天,來自漢地和天竺的高僧與信佛大臣聯合上書赤鬆德讚,他們說自佛教傳入吐蕃之地以來,就一直與苯教共同存在,雙方既有和平共處,也有劍拔弩張,但雙方對立對讚普和吐蕃之地的民眾而言,不是什麼吉祥的事情,因此,佛苯需要決一高低,可以通過常用的辦法——辯論賽,這樣自然可以證明哪個宗教理論更正確。如果苯教取得勝利,我等來自各地的佛教僧人自然會離開吐蕃;如果佛教取得勝利,則證明佛教的優越性,那麼就必須嚴禁苯教,弘揚佛法。苯教徒得知佛教方麵提出挑戰,個個義憤填膺,接受了挑戰。

赤鬆德讚決定將這次辯論賽公開舉行,並擔任辯論的總指揮。緊接著一場佛苯大辯論就此展開。

辯論賽的地點在敦喀爾,人們裏三層外三層的包圍著……佛教代表有蓮花生、寂護、無垢友等人,苯教代表有香日烏勒、黎希達、唐納本波等人。這場辯論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決定生死的戰爭。經過雙方激烈的辯論,苯教終於不敵有著嚴密理論體係的佛教,赤鬆德讚在宣布佛教獲勝的同時,也當場宣布自己皈依佛教,信奉佛法三寶。

佛教勢力乘勝追擊。赤鬆德讚以國家的名義發布嚴禁苯教的命令,命令苯教信徒可以選擇皈依佛教,也可以不信奉任何宗教,做讚普統治下的普通納稅子民;如果拒絕放棄苯教,則被流放荒涼地方。大多數苯教徒自願選擇了被流放,潛伏異域他鄉繼續傳播苯教理論,並吸納佛教理論不斷地完善自己。

當佛苯鬥爭以佛教的勝利告終時,佛教內部的鬥爭也日漸激化了。這就出現了史書上記載的“頓漸之爭”。爭論的焦點在於成佛道路上所持的認識和方法的差異。“頓派”來自漢地,以唐朝佛教四大派禪宗高僧摩訶衍為代表,該派認為成佛道路不需要依靠長期遵從戒律和修行佛法,隻要排除一切妄念,靠突然的“頓悟”就能立地成佛,講究無思無念,無需修持。

“漸派”來自天竺,以天竺高僧寂護為代表,該派認為隻有通過逐漸研習佛法,逐漸進步,才能達到正智或無分別智的境界,最終成佛,在成佛道路上強調修持的積累和漸進。

寂護大師圓寂後,赤鬆德讚任命寂護的弟子巴·賽囊為吐蕃佛教首領,繼任桑耶寺主持,同時賜予其大金字告身,地位高於大論,並允許他參與國家的小議事會,座位居於眾人之首。赤鬆德讚過度地提高了巴·賽囊的政治地位,不僅引起了“頓派”的反對,也遭到了寂護其他弟子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巴·賽囊隻好辭職出走。赤鬆德讚任命貝央大師為宗師,雖然他依舊屬於“漸派”,但“頓派”已經開始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