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這個假設的證據還有許多。如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流傳的《侯喜王歌》中說:“二十五族為兄弟,跟著侯喜過天之浮橋,途中艱難不能忘,分發麥黍眾相親,兄弟莫將兄弟辱,天國再逢冬複春。”現在看來,其中的“侯喜”應該就是攸侯喜將軍,“二十五族”可能指的是攸侯喜所率部眾,而“天之浮橋”是黑潮暖流。
如果我們把瑪雅文明看作是商朝移民到達美洲後所創立的商代文明的“延續”,那許多關於瑪雅文化與華夏文化近似的謎團,就都能順利破解。當然,這個假設要想得到證實,還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和更加縝密的論證。
商朝的建立
1.商的崛起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遊,有著悠久的曆史。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因其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商侯。後來商人稱其為“玄王”,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讚美他。
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朝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商人“郊”祀之。經過五百年的發展,成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較為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而此時統治中原地區已達數百年之久的夏王朝漸漸走向衰落。
2.商湯的準備
商族在滅夏前尚處於氏族社會末期。此時商族內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剝削等現象也早已產生,但相對於夏王朝的殘酷統治來說要寬鬆許多。
商湯十分注重民心,對百姓施以仁政,《國語·魯語》說“湯以寬治民,而除去邪”。《淮南子·脩務訓》更進一步說他“夙興夜寐,以致職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窮困。吊死問疾,以養孤孀。百姓親附,政令流行”。
商湯的勤政薄斂、體恤民情等舉措,對籠絡人心,積蓄滅夏力量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由於有仁德之名,他不僅得到本族人的擁護,也使得夏人及其他部族的百姓爭相歸附,出現了“湯修德,諸侯皆歸商”的局麵。
商的強大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時商的力量雖有較大發展,但相較於夏仍然顯得十分弱小,商湯不得不暫時臣服於夏。後來,夏桀將商湯囚禁了起來。
3.伊尹的計謀
商湯獲釋後,聽從伊尹之計,離間夏桀與九夷族的關係,他恩威並施,一邊用仁德感召諸侯,一邊又用武力剪除夏王朝的羽翼。
成湯先後攻滅了葛(今河南寧陵縣北)、韋(今河南滑縣東)、顧(今河南範縣東)等夏的屬國,又擊敗了昆吾國(今河南濮陽東南)。從此,商湯的名聲越來越大,夏桀暴政下的百姓對他“心向往之”。遠者懷之,近者來之,投奔商湯的人絡繹不絕。
經過多年的經營,商部落的力量日益壯大。伊尹建議商湯停止向夏桀進貢,以試探夏桀的想法。夏桀果然大怒,征調“九夷”等天下諸路兵馬,準備討伐商湯。伊尹一看夏桀還能調動九夷之師,認為滅夏時機還不成熟,馬上勸成湯向夏桀請罪,繼續向夏桀進貢。
一年後,夏桀的橫征暴斂更甚於前,並且誅殺重臣,重用佞臣,使得諸侯怨聲載道,眾叛親離。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實在無法忍受夏桀的殘暴,便向商湯靠攏。商湯再次停止向夏桀進貢。這次,夏桀的指揮棒完全失靈,九夷之師都拒絕聽命於夏桀。此時,夏桀已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商湯和伊尹認為伐桀的時機已到。
4.順乎天而應乎人——閃擊夏都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正式興兵討伐夏桀。他在興兵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曆數夏桀的罪行及百姓對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滅夏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指出滅夏是上天之令,不可違背,有功者將受到獎賞,不從者要受到嚴厲懲罰。這就是至今仍流傳的著名的《湯誓》。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
誓師後,商湯從亳起兵,選良車70乘、敢死之士6000人,並聯合各部落軍隊,采取大迂回戰略,繞道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閃擊夏都。
此時夏桀對商湯的進攻並未作認真防備,“桀亡待湯之備”。因此,當商湯的軍隊到來時,“未接刃而桀走”。夏軍逃至鳴條,一戰即被商軍擊潰,夏桀逃奔南巢而死(一說餓死,一說病死,一說自殺)。《史記·夏本紀》雲:“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夏朝宣告滅亡。湯回師毫邑後,在各路諸侯的擁護下,告祭上天,宣布商王朝的建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湯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