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風起處(1)(1 / 3)

信仰外衣下的黑色潛流

在中世紀,有一種風氣逐漸流行起來--去耶路撒冷朝聖。

那個時候,西方人對宇宙的看法很奇特,他們認為耶路撒冷是宇宙的中心,亞洲、非洲和歐洲像三片葉子,從這個中心伸展開去。耶穌在那裏受難,以後他也將在那裏降臨,審判全世界。耶路撒冷的一切都神奇得不可思議,單單這個名字就能讓人激動萬分。他們渴望親赴耶路撒冷,沾濡它的光輝。

耶路撒冷處死了耶穌,卻因此獲得了不朽榮耀,這真是一種諷刺。

有些人朝聖,是出於宗教情感,他們希望能親赴聖地,朝拜耶穌的聖墓,親吻客西馬尼的土地,憑吊各各他山的夕陽。還有一些人則是被罪惡感糾纏,希望用朝聖來洗清罪孽。

有一個傳說,也許能幫我們理解這種情感。

據說諾曼底公爵“魔鬼羅伯特”投毒害死了自己的兄弟,從此,他就被負罪感糾纏著。終於有一天,他雙足赤裸,披著懺悔服,走向耶路撒冷。在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為羅伯特提供了許多享樂,都被他拒絕。路過一個城堡的時候,守衛用皮鞭抽他,羅伯特喜悅地接受了,覺得這是贖罪的一部分。等他終於到達聖地時,發現許多窮人簇擁在耶路撒冷門前,卻無法進入。因為伊斯蘭政府向每位朝聖者征收一枚金幣,否則不許他們進城,這些窮人無力支付。於是,羅伯特為他們支付了所有的入城稅。

進入耶路撒冷後,他跪拜在聖地上,涕泗滂沱:為了自己沾血的靈魂,為了自己脆弱的人性。朝拜聖地後,羅伯特患了重病。他對一位返鄉的農民說:“回去後,說出你的親眼所見,你們的魔鬼伯爵是如何被帶上天堂的。”

他死了,懷著一顆平靜的心。

無論出於何等目的,朝聖者的數量逐漸增多,他們成群結隊湧向東方。

從西歐到巴勒斯坦,有幾千裏的路程。在當時,那是一段極其危險的旅程。許多人注定再也無法還鄉。朝聖者要穿越巍巍高山、茫茫叢林,還有充滿盜匪的國度。饑餓、野獸、土匪、疾病,隨時會奪取他們的生命。誰也不知道有多少無名屍骨埋在陌生土地裏。但讓人驚奇的是:居然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不畏死亡。

所有這些危險,所有這些艱辛,隻是為了一個目的--耶路撒冷。

可即使他們克服一切障礙,到達耶路撒冷,痛苦也沒有終結--因為耶路撒冷在穆斯林手中。

於是,朝聖者不斷帶回來可怕的消息:

基督教婦女被公開輪奸,孩子們還被迫在旁邊跳舞助興,教士被成批屠殺,朝聖者則被活活鞭打至死。

這些話確實駭人聽聞,但難以核實。有些是添油加醋的誇大,有些則純粹是臆造。

一種呼聲開始興起:教堂被摧毀了!朝聖者被淩辱了!東方的兄弟在遭受折磨!聖地上飄揚的是伊斯蘭的彎月旗!我們還要忍耐到幾時呢?為什麼我們不能衝向東方,光複耶路撒冷?!有人在高喊:耶穌為我們而死,為什麼我們不能為他而死?

人們的怒火在膨脹,如同黑夜裏的隱隱雷聲。

在雷聲背後,是一個複興的歐洲,是一個膨脹的歐洲。

在雷聲背後,是一個剛剛爬出屈辱深淵、再也不願承受屈辱的歐洲。它剛剛煥發出了生機,體內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長。它渴望把這力量化成利劍,劈向對手。

如果沒有一道霹靂把雷聲轉化成真正的暴雨,它終會慢慢沉寂。但是,這一次真的有炸開的霹靂,把歐洲的大地照耀得亮如白晝,一場浩大無比的暴風雨就要來臨。

投擲這個霹靂的是歐洲一個最為顯赫的人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

羅馬帝國崩潰後,教皇逐漸爬上了權力的巔峰。據教廷宣稱,耶穌的大弟子彼得是首位羅馬教皇。基督對彼得說過:“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於是教皇們自稱繼承了彼得的權力,成為全世界的最高權威,而且教皇淩駕於一切帝王之上,永不犯錯。他可以赦免任何人的罪過,也可以廢黜任何一個帝王。從瑞典到意大利,從英國到匈牙利,所有帝王諸侯都應匍匐在他腳下。

這本是教皇的一相情願,沒事的時候說來高興一下而已,但後來教皇居然真的發揮起威力來。羅馬教皇的地位不斷上升,在民眾間享有極高的權威。教皇和德國皇帝發生過一次衝突,教皇宣布廢黜皇帝。皇帝居然披著毛氈,赤腳站在雪地裏三天三夜,乞求教皇的寬恕。教皇成了全歐洲的統治者。

但是教皇有一個軟肋:沒有軍隊。

他的權力建立在信仰上,但隻有信仰沒有暴力,權力就不完滿。烏爾班二世非常了解這一點,可教皇怎麼能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大軍呢?

烏爾班有獅子的抱負,有狐狸的狡詐,同時又有磐石般堅定的信仰。他一生都在致力於提高教會的權威,到了晚年依舊不滅萬丈雄心。他敏銳地聽到了那隱隱作響的雷聲:這是絕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