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風起處(1)(2 / 3)

一個偉大的場景浮現在他眼前:浩浩蕩蕩的基督大軍開往聖地,將耶穌的旗幟插在東方的大地上!讓十字架的光輝照耀世界。

這樣的想法讓他激動不已。

但是在信仰的下麵,是不是有湧動著的黑色潛流?

在虔誠的獻身裏,有沒有欲望與野心?在欲望與野心裏,又有沒有虔誠的獻身?這個問題,烏爾班也許回答不出。所有卷入這個故事的人,恐怕也都回答不出。

這個計劃過於龐大,烏爾班也需要力量來推動它。1095年,有兩個人拜訪了教廷,這使他再無猶疑。

一位訪客來自拜占庭。

在這裏需要簡單介紹一下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當年分裂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東部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卻幸存了下來。它日漸衰弱,但屹立不倒。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城市。???個城市分割開兩個大洲(亞洲和歐洲),兩座海洋(地中海和黑海),這在整個地球上都絕無僅有。無數的財富會聚於此。靠著這些財富,帝國熬過了一個又一個災難。

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極端重要。它夾在基督教和穆斯林兩個世界之間,既是西方的橋頭堡,也是穆斯林進入歐洲的通道。在當時,可以這麼說:隻要君士坦丁堡不陷落,基督教世界就不會被征服。

但是帝國在走向衰落。

阿拉伯人從沙漠興起,從它手裏奪走了半壁江山。阿拉伯帝國瓦解後,拜占庭本可稍事修整。但很不幸,土耳其人繼之崛起。他們更加凶暴好戰,帝國的土地被不斷蠶食。最大的一次災難發生在1071年,帝國精銳部隊被徹底殲滅,皇帝被活捉。整個小亞細亞幾乎徹底淪陷。從此,帝國幾乎退出了亞洲。

本篇故事開始的時候,帝國皇帝是亞曆克修斯一世,他做夢都想收複亞洲故土。但他明白僅僅靠著自己腐爛掉的軍隊,是無法戰勝土耳其人的。這次皇帝的目光轉向了西方--他要向自己的基督教兄弟求援。西方人貧窮無知,但卻驍勇善戰,足以和土耳其人一決雌雄。不過帝國和西方雖然都信奉基督,但卻存在嚴重的宗教分歧。西方人信仰天主教,而拜占庭信奉東正教,拒絕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然而在此時,亞曆克修斯一世已顧不上宗教紛爭,他願意向教皇低頭。

1095年,一個特使從君士坦丁堡出發,來到意大利。他站在烏爾班教皇麵前,獻上一個烈火般的詞:戰爭!

“如今東方正處在轉折的關頭,土耳其的蘇丹駕崩已經三年,穆斯林也已經分裂了三年!一旦它再次統一,那將是最可怕的噩夢。如果我們此時不去光複聖地,那永遠不會再有機會了。帝國向西方兄弟敞開懷抱,懇求你們派遣大軍前往君士坦丁堡。”

“所有基督徒並肩戰鬥--不是為了帝國,而是為了所有基督徒兄弟,為了耶穌的榮耀!”

教皇懷著狂喜的心情傾聽著。

君士坦丁堡既是穆斯林進攻歐洲的跳板,也是歐洲騎士攻入亞洲的大門。如今這個大門敞開了,聖戰第一次具備了戰略上的可能性。

特使點燃了聖戰的第一道閃電。

除了帝國特使外,這一年烏爾班還接待了另一位訪客。

這位訪客的名字叫彼得。

彼得在整個故事中相當重要,這裏需要簡單介紹一下。彼得生在法國,早年曾投身軍旅,但在軍隊裏沒混出什麼名堂。他根本就不喜歡那些打打殺殺的事兒,相比之下,他更喜歡宗教。後來,他解甲歸田,娶了個醜陋的女人。據說彼得太太除醜陋之外,還集窮、老於一身,這使彼得對紅塵俗世更加厭倦。這位不幸的女人終於去世了,彼得爽快地遺棄了三個孩子,搖身一變,成了隱士。隱休期間,據說他幾乎不吃麵包和肉,但嗜愛魚類和酒。隱居了幾年後,他也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許多曆史學家認為他並沒有到達聖地,中途就返回歐洲了。果真如此的話,後麵的事就不免有些奇怪了。因為他居然帶回一封來自聖地的書信!據說這信是耶路撒冷大主教親筆所寫,托他交給教皇。彼得還補充說,他在耶路撒冷大教堂做了一個夢:耶穌本人出現在他夢裏,光芒四射。耶穌還用一口流利的法語敦促他盡快返回歐洲,發動基督徒光複聖地。

烏爾班熱心地閱讀了這封信。耶路撒冷的主教在向西方呼救!聖地的主教!這個信件如果展示給基督徒們,那將激發何等的熱情啊!

教皇仔細打量著彼得。

這個人身材矮小,容貌猥瑣,但雙眼炯炯有神,如同燃燒的火球。彼得有一種本能的力量:一旦他心中燃起一團火,那他就能把這火焰帶到聽眾的心中,讓他們隨自己一起哭泣,一起興奮,一起燃燒。這種才能非常罕見,隻會出現在極少數人身上,這些人在曆史上往往會成為革命者或煽動家。

烏爾班意識到:這封信和這個人,可以融合成聖戰的第二道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