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班親切地接待了彼得,還給他特許,讓他巡回布道,鼓動基督的聖戰。
最後,烏爾班許諾他接受主教的求援。一次盛大的集會就要召開,聖戰的旗幟馬上要在歐洲上空飄揚。
彼得興高采烈地離開了教廷:平凡的生活已經結束,偉大的征程就要開始。
烏爾班的許諾幾個月後就要兌現。無邊的烏雲已堆積在天邊,隻等一道霹靂撕裂天空。
那時,整個歐洲都將屏住呼吸,傾聽雷霆怒吼。
改變歐洲曆史的第八天
1095年冬天,法國南部小城克勒芒。
無數人湧進這個城市:貴族、教士、市民,還有來自外國的使節,但是最多的還是農民。城市爆滿了,周圍的小鎮也擁擠不堪,人們不得不在郊外搭起了帳篷。五顏六色的帳篷遮蔽了原野,宛若冬日盛開的野花。
所有這些人來克勒芒的唯一目的就是參加教皇召集的大會。
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沒有一個教皇越過阿爾卑斯山,訪問法國。這是多少年來的第一次,而且烏爾班身份又非常特殊:他是登上教皇寶座的第一個法國人。因此,他在法國享有極高的威望。這是上帝在塵世的代表,這是教皇!這是我們法國人的教皇!人們蜂擁而來,想要見一見他的樣子,聽一聽他的聲音,親吻一下他踏過的土地。
僅僅教皇光臨,就足以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而克勒芒的會議又非比尋常,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教皇將要宣布一個重大的決定。他們模糊地預感到:這次會議將要改變千萬人的生活。人群行動起來了,他們扶老攜幼,川流不息地走向克勒芒,好去見證這一光輝的時刻。
11月19日,會議正式開始。烏爾班宣布的第一項法令就讓聽眾震驚不已。他宣告將法國國王革出教門。理由有二:一是通奸。二是通奸之餘又不服從教皇之管教。
在中世紀,革出教門是教會的重要武器。凡被革出教門者,基督徒不得與其來往,臣屬對他的效忠誓言也就此作廢。他除非深切悔罪,否則必然墜落地獄,永沉末劫。在法國召開的大會,居然第一件事就是收拾法國國王!國王龜縮在首都巴黎,驚恐之餘,並沒有力量報複。
烏爾班一向厭惡法國國王,但他此舉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標示教皇的無上權威,好為後麵的雷霆一擊作準備。會議的前七天,都是在處理教會事務,教皇著重重申了“神聖休戰”。當時的騎士熱衷於爭鬥,互相侵略對方領地,有些人還奸汙婦女,搶劫商旅,綁架百姓。民眾被這些人肆意踐踏,卻無力反抗。他們唯一的盟友就是教會。教會也確實挺身而出,帶頭反對這種行徑,但即便教會也無法根除這種行徑。為此,教會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從星期三日落到星期一日出,禁止基督徒之間的一切暴力活動。在此,教皇重申了這個規定,對違反者處以嚴厲的宗教懲罰。
如果會議在第七天就結束,它也會是一次重要的會議。第八天發生的事情改變了一切。這一天成了一道深淵,將歐洲曆史分成了兩半。這一天過後,歐洲再也無法和原來一模一樣了。
11月27日,克勒芒的原野。
教皇身邊簇擁著十二位大主教,八十位主教,登上寶座。冬天的寒霧中,成千上萬的人站立在原野上。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將金色的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幹枯的野草鋪展在他們腳下,無邊無際像要延伸到天邊。遠處,是法蘭西的大地;更遠處,是秀麗的阿爾卑斯山;更遠處,是蒼茫的匈牙利平原;更遠處,是宏偉的君士坦丁堡;最遠處,是血淚中的城市--耶路撒冷。
克勒芒的原野開啟了通向耶路撒冷的道路。
教皇舉起了手,人群的喧囂一下子停止了。所有人都注視著烏爾班,他一身華麗的白袍,頭上戴著威嚴的三重冕。冠冕下,是一頭蒼蒼的白發。
原野上飄蕩著烏爾班尖銳的聲音:
“正如你們所知,土耳其人侵入了我們東方兄弟的國家--拜占庭,他們一路攻到地中海。土耳其人七次攻打基督教徒,七次獲勝。他們侵占了我們的聖地--耶路撒冷,他們在蹂躪上帝的國度。他們毀壞教堂,擄殺虔誠的上帝子民,汙辱貞潔的婦女。他們貪婪地啜飲著兒童的鮮血。他們在聖墓上狂歡!他們是魔鬼的奴隸,卻在統治主的子民。我們這樣無動於衷,難道不覺得羞恥嗎?如果你們不為基督而戰,將來又怎麼站在主的麵前?你們仍然無動於衷嗎?基督徒每天都在流更多的血。我勉勵你們,我懇求你們--不,不是我,是主親自在勉勵你們!所有的貴族、騎士、士兵、富人與窮人,所有的你們,都必須迅速援助我們東方的兄弟!你們要奮力血戰,直到把土耳其人趕出我們的領土。我告訴在座的各位,也通知不在場的人,這實實在在是主的旨意!”
蔚藍的天空下,烏爾班張開雙臂,獵獵寒風吹動著他的白袍。此刻,他不再是白發老人,而是一個狂野的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