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倭寇入侵,那真是從元朝中期至明朝末年,一筆綿延了二百多年的血債。
血債的源頭還在日本,從元朝中期開始,中國正“天下一統”的時候,日本卻進入了內戰不休的“戰國時代”,“天皇”成了擺設,諸侯們割據一方相互攻打,本身又窮外帶戰亂,土匪強盜們更“放了羊”,就有大批海盜們結夥每年到中國沿海打家劫舍,這些人就是“倭寇”,他們窮凶極惡,每到一處皆大肆燒殺搶掠,到元末的時候中國也天下大亂,各處起義四起,元王朝疲於應付,海防自然也顧不上,倭寇們每次打劫也就越發“占便宜”,便宜占多了,不少日本諸侯也眼紅,紛紛組織自己麾下的正規軍來中國沿海“發財致富”,中國沿海的海盜們也紛紛與之勾結。於是從元末開始,倭寇侵擾的規模與破壞力都連年擴大,幾乎到了越演越烈的地步。
台灣自然也難幸免,台灣島位於日本列島南部,對於倭寇來說本身就是“近水樓台”,起先台灣“原住民”多,經濟比較落後,外帶元王朝在澎湖地區有“巡檢司”,經常能截擊倭寇海盜船隊,“油水少”又“風險大”,倭寇起先也就很少來。後來元末大亂,原本駐在“澎湖巡檢司”的元朝軍隊,被陸續調往內地平叛,所謂“巡檢司”早就名存實亡,此時中原內地戰亂不休,不少沿海居民紛紛遷至台灣避亂,人多了經濟也漸漸繁榮,“油水多”又“風險性”低,倭寇就漸漸來得多了。《元史》上關於倭寇第一次侵擾台灣的記錄,是元朝至正十三年,數千倭寇竄犯澎湖列島,毀棄元朝“巡檢司”在當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錢糧揚長而去,此後倭寇對台灣的侵擾便日漸頻繁。
到了元朝末年,倭寇的“開工點”又發生了變化,此時中國北方連年戰亂外加自然災害,“搶劫利潤”大大降低,富庶的福建,廣東等省份成了倭寇首選,而台灣,卻是倭寇進入福建,廣東沿海的必經之地,如此一來台灣又遭起了“二茬罪”,倭寇來的時候遭一遍搶,倭寇在廣東福建搶完了,返航的時候還不忘了再到台灣搶一把,有時候倭寇在廣東福建碰了壁,更要回頭在台灣“撈一票”。台灣,因此既成了倭寇入侵道路的“中轉站”,又是倭寇劫掠的“重災區”。
以至到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平定了福建割據勢力方國珍後,大批逃難到台灣的鄉民聞訊後紛紛返歸大陸,見到明朝官吏後哭訴道:“我等渡海前遭兵禍,渡海後又遭倭禍,今終見太平也。”
可回來才知道,“太平”,還早著呢。
因為大明王朝建立了,“倭寇問題”卻更複雜了,東南方麵,被朱元璋平定的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元末割據勢力,都有大批殘部流落海外,他們盤踞在東南沿海的海島上,堅持和大明王朝為敵,這些當年參與和朱元璋爭天下的“梟雄”們,而且卻成了殺人越貨的海盜。偏偏他們又與倭寇們相互勾結,甚至有不少人後來移居日本,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張士誠的舊部劉通,陳友定的舊部金子隆等人。這群人常年生活在東南沿海,對東南沿海各處的人口,地貌,城鎮分布,都可以說了如指掌,更兼戎馬半生見過大陣仗,作戰經驗豐富,而今搖身一變當了“二鬼子”,那更是相當富有敬業精神,每次倭寇搶掠,他們都積極響應,辛勤帶路不說,碰到明軍更殺紅了眼朝上衝,掩護“日本友人”撤退,可謂是搶劫在前,分錢在後,相當的有“國際主義精神”。明朝洪武二年,劉通就曾作為向導,引著數千倭寇在蘇南,浙東一帶大肆搶掠,史載“大掠五府,飽掠而去。”
更可恨的卻是金子隆,此人早年就是元朝“澎湖巡檢司”的一名水手,在澎湖列島和台灣島都曾生活過多年,台灣的一草一木幾乎都爛熟於心。後來跟著陳友定打水戰,曆經數戰練出了卓越的海戰本領。他的故主陳友定是被朱元璋殺掉的,對明王朝自然是切齒仇恨,後來逃亡到日本,搖身一變當了“二鬼子”,不但積極的領著“鬼子進村”,更幫倭寇訓練水師研發火器,特別是他對於福建,澎湖,台灣島的地貌情況非常熟悉,經常領著倭寇來此襲擾,每遭遇明軍攻擊,他更是壞招迭出,數次牽著明軍的鼻子走,幫助倭寇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