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灣抗倭戰爭 (1)(3 / 3)

在倭寇內部,他成了身兼向導,軍事科技顧問,狗頭軍師的“複合型人才”,根據《明史》和《明實錄》記載,朱元璋在位的頭二十年間,倭寇對明王朝沿海的大規模襲擾共有七次,其中五次皆發生在福建,廣東地帶,全是拜此人所賜。而台灣,則成了倭寇入侵的固定“中轉站”,根據當時明朝“閔浙巡撫”湯和的奏報,倭寇每次侵擾福建,廣東地區,中間必然會去台灣,澎湖列島補充淡水糧食,而這些地方兵少勢孤,又兼移民眾多,著實成了倭寇唾手可得的“肥肉”。這個金子隆後來索性改了日本姓,改姓為小山,可他當“鬼子”也不甘寂寞,又介入了日本九州當地倭寇內部的爭權事件,在內耗中被一刀宰了,“漢奸”當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比較“敬業”。

“漢奸”玩完了,但倭寇的侵擾沒有停,台灣還是“中轉站”兼“重災區”,廣東,福建等省份也因此受害頗深。對倭寇,朱元璋自然深惡痛絕,福建,廣東,浙江,蘇南等屢遭倭寇侵擾的地區,更是大明王朝賦稅糧米的主要來源,是當時中國的“錢袋子”。“錢袋子”成天被倭寇動不動搶一把,顏麵無光不說,國計民生更是大問題。

為解決問題,朱元璋是軟硬辦法用盡,朱元璋苦出身,做皇帝前南征北戰,陳友諒,張士誠,元王朝,一個個強大的對手統統幹掉。區區倭寇豈能容忍。洪武四年,六年,八年,十五年朱元璋曾四次召集文武群臣,商討征伐日本倭寇的問題,有些老將軍非常積極,比如大將周德興就建議“集水師於澎湖,乘北風而進,旦夕可滅倭奴也。”但開國名將李文忠等人擔心勝敗未知,且貿然開戰,更可能造成國家混亂。文臣韓宜可則拿出元王朝征伐日本失敗的“前車之鑒”。武將的反對朱元璋並不太理會,可他最重視“曆史的教訓”,對照權衡再三,朱元璋終於還是把這口氣硬生生的憋回去。

憋著氣的朱元璋也曾想“外交解決”,這時候日本內戰暫停,國家分裂成了南北兩個政權,即日本的“南北朝”時代,洪武二年六月,朱元璋兩次派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麵見日本“南朝”的“掌權人”懷良親王,斥責他縱容倭寇,此時日本“南朝”正遭“北朝”進犯,不願多樹敵人的懷良立刻認慫,對以往的侵略罪行表示“真誠懺悔”, 不但送還了被擄百姓七十多人,更捆綁了多名“戰犯”送到南京交朱元璋治罪,“南朝”剛認栽,次年七月倭寇又經台灣竄犯福建,軍民死傷數千人,朱元璋再次派使者“抗議”,懷良卻推卸說這些倭寇是“北朝”來的。後來日本“北朝”也與朱元璋“建交”,但倭寇侵擾並沒有停,洪武八年明王朝與日本“北朝”建交後,之後十二年,相繼發生了洪武十三年倭寇侵擾海南,洪武十五年倭寇侵擾福建,洪武十九年倭寇侵擾廣東廣西的三次大規模入侵事件,三次入侵的“中轉站”,又全是台灣島。每逢明朝派使節“最強烈抗議”,日本人就故伎重演,北朝推卸責任給南朝,南朝推卸責任給北朝,直把明王朝當了“冤大頭”。

要打,有元王朝的“曆史的教訓”,打不得,要外交解決,有日本南北朝“唱雙簧”,耍你個團團轉,打不行,不打更不行,咋辦?

朱元璋這幾十年的“憋氣”也不是沒成果,二十年來明王朝休養生息,國力大大富強,早已飛建國初期可同日而語。但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到底還是“農民思維”:農民家老鬧賊,那就紮籬笆鑄牆養家丁護院,至於鬧倭寇嘛……

當然還是紮籬笆了,在整個中國東部沿海紮一個大大的籬笆,養一群精裝的兵,看你小鬼子進的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