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灣抗倭戰爭 (2)(1 / 3)

從朱元璋登基開始,“紮籬笆”工作就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到洪武二十年,明王朝在北至遼東半島,南至廣西北部灣的漫長海岸線上,一共設置了五十八個衛,八十九個所,安置戰艦兩千多艘,精銳部隊三十萬人,在整個的中國東部沿海,打造出了一條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海上防線,從明朝洪武五年開始,沿海明軍就陸續有了殲滅倭寇的戰報,明朝洪武十年以後,倭寇對浙江,山東,遼東地區的入寇,也多以失敗居多。打遊擊戰的倭寇,真碰上正規軍的明軍,硬碰硬打當然不是對手,像過去那樣“打一槍換個地方”,這條防線修的麵麵俱到,換個地方照樣挨揍,朱元璋苦心修起的“籬笆”,貌似是無懈可擊了。

不對,還是有一個漏洞的——台灣。

因為朱元璋的籬笆是沿著海岸線修的,但台灣卻是一個島,朱元璋的籬笆紮的再緊,也不能跨過大海,把台灣島也“包”進去。

這下就讓倭寇找到漏洞了,再來中國開工的時候,別的地方不去,先去台灣島和澎湖列島,明朝要是防備的嚴實,就先窩在島上看看情況,明朝稍有鬆懈,就趁機進兵撈一票,反正台灣島上有居民有糧食,倭寇千把人,給養補充能供得上,耗個十天半月沒問題,退一步說,就算是進不了中國沿海,臨走在台灣撈一票也值了。

這就麻煩大了,澎湖雖有明朝的“巡檢司”,但兵少勢孤,用以自保都難,哪有能力攻擊倭寇?請求戰友增援?小心中了倭寇的“調虎離山”,你沿海的船隊剛出動,說不定人家就乘虛而入了,往台灣調兵?台灣當地人口稀少,增了兵糧食給養供應都困難,不說島上百姓要勒緊褲腰帶,單是來來回回的運糧食,這成本核算可就虧大了。洪武十八年,十九年,倭寇連續兩年竄犯福建,都是用的這招,先紮在台灣,然後找機會在福建“叼一口就跑”,來來回回的在福建與台灣島之間搞起了折返跑,直把當地明軍折騰得疲憊不堪,特別是洪武十九年七月,倭寇以台灣島為基地,在福建沿海連續轉悠了一個月,數次聲東擊西,相繼搶掠了漳州,泉州,福州,興化,廈門等地,賺得盆滿缽滿後方才揚長而去。戰報傳到明朝都城南京後,氣的朱元璋暴跳如雷,破口大罵當時的閔浙巡撫湯和:“開國功臣,竟奈何不得區區倭奴”。

可罵完了還是要解決問題,說湯和無能這是氣話,仗打成這個慫樣,一是倭寇太狡猾,二也是台灣這個“漏洞”太難補。

所以,朱元璋再次“農民思維”:難補,那就不補了。

不就是籬笆紮不著嗎,那你別在籬笆外麵,搬到籬笆裏麵來不就行了?

當然,不止朱元璋這麼想,此時明王朝內部許多“名臣”也這麼想,比如後來當過“皇太孫”朱允炆老師,又當過大明王朝兵部尚書的黃子澄,此時雖隻是個翰林院編修,卻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此時也大膽上書言事,認為“小琉球漢夷雜居,孤懸海外,守之徒耗錢糧,不如遷其民以收抗倭之效也。”正中朱元璋“農民思維”下懷。

說中了就辦事,洪武二十年下旨:澎湖巡檢司裁了,兵撤了,人都強製拆遷了,快裁快撤快拆,不讓鬼子搶走一粒糧。幾代台灣移民的財產,房屋,糧食全毀了,台灣“一夜回到解放前了。”當然,身為苦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很理解移民們的難處,遷至福建安置的台灣移民,家家給地給房子,“拆遷費”也發的足,明朝初期朱元璋重手肅貪,敢貪汙民脂民膏的貪官汙吏也稀少,總之還算是日子過得去了。

當然,台灣“被搬家”,在當時隻是朱元璋抗倭戰略裏的一環,這個整個的“戰略”就是今人所熟悉的明朝“海禁”,為了防備倭寇入侵,明王朝禁絕了一切民間的海外貿易往來,嚴禁沿海邊民出海,以防與倭寇勾結。同時強化官方貿易,特別是與日本之間的“朝貢貿易”,把兩國的經濟往來,作為逼迫日本限製倭寇的外交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台灣移民們紛紛“被搬家”,但明朝此舉,並非是今天某些學者論證的那樣“放棄台灣”,台灣當地的“原住民”高山族,諸多部落紛紛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實錄》紀錄過的泰雅,阿雅登部皆曾入京朝貢,明王朝都是“以土司之禮待之”。明朝永樂時期,日本“北朝”大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裏被一休耍弄的那位)就曾遣使招撫台灣基隆原住民首領,非但未能成功,當地原住民更是向明王朝彙報此事,永樂皇帝朱棣也曾為此遣使申斥日本,雖是孤懸海外,但台灣“原住民”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可謂赤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