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灣抗倭戰爭 (2)(2 / 3)

“被搬家”初期貌似很有效,台灣島“被搬家”的次年,明朝福建“備倭軍”就打了一個打勝仗,在福州殲滅倭寇數百人。之後,隨著明朝國力的日益強大,以及“朝貢貿易”的巨大利潤,日本方麵開始主動禁絕本國倭寇侵擾中國沿海,甚至數次主動派兵抓捕倭寇送給明朝治罪,倭寇之禍,暫且收斂。台灣“被搬家”的效果,看似立竿見影。

確實是立竿見影,隻不過,是反著的……

有關台灣“被搬家”的惡果,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看的非常清楚,他在《天下郡國利弊書》裏就曾感歎:台灣被搬家的結果,就是白白讓出了這塊倭寇往來必經的戰略要地。這道理很簡單:台灣地理位置特殊,是倭寇入侵廣東,福建地區的必經之說,島上有人在他要來,沒人在他照樣也要來。你駐兵他會來,你撤了他更來。不止如此,明朝沿海的海盜,逃犯,也紛紛把“禁區”的台灣島當成了避難所,犯了事就隻管朝這跑,明朝海軍來回巡邏跑斷腿,卻一樣是防不勝防。戎馬一生的朱元璋,在“台灣問題”上,卻幹了一件恁傻的事。

當然,“恁傻”的還有那位跟著瞎出主意的黃子澄,他後來輔佐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麵對燕王朱棣的叛亂,身為兵部尚書的他卻傻主意不斷,雖然盡心竭力卻總是幫倒忙,害得朱允炆最後活活丟了江山。傻人,放到哪裏總逃不過一個“傻”字。

而在台灣方麵,明王朝的“傻主意”也很快遭報應了——在朱元璋過世僅一年後。

明朝建文二年,即公元1401年,正忙於和四叔朱棣爭皇位的明惠帝朱允炆,背後卻遭了日本人的刀子——是年八月,大批倭寇以台灣島為基地,對明朝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再次展開大規模侵擾,此時明王朝東南地區大批軍隊正調往北方參加對朱棣的作戰,沿海防務空虛,倭寇背靠台灣島,來來回回牽著明軍的鼻子走,“兵至倭退,兵退倭兵複又來”,整整兩個月,倭寇連續襲擾明朝東南沿海寧波,溫州,泉州,惠州,海口五大城市,在中國東南沿海輕輕鬆鬆的搞起了“自駕遊”,日本曆史學家田中芳樹在記錄倭寇入侵時承認,當時日本侵擾中國東南沿海,有兩個重要的落腳點,一個是今天毗鄰韓國的對馬島,倭寇以此為基地,竄犯朝鮮半島以及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地區,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台灣島。

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這位皇帝在位時勵精圖治,明王朝的綜合國力較朱元璋時代又大大增強,對倭寇問題,朱棣也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麵對日本展開“外交攻勢”,用“朝貢貿易”繼續籠絡日本上層,一方麵也采取強硬措施,全力絞殺竄犯中國沿海的倭寇,特別是永樂十七年,明軍在遼東望海窩全殲了入侵的兩千倭寇,導致日本倭寇元氣大傷,因此他在位時,日本方麵極少有倭寇竄犯,隻能夾起尾巴與明朝做生意。

對台灣島,朱棣也沒忘了惦記著,永樂時代震驚世界的“鄭和七下西洋”,其中有五次都曾在台灣島停留,鄭和艦隊不但在島上補充淡水食物,更接見當地部落首領,宣示明王朝主權。朱棣更通過日本使者轉告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足利義滿,聲稱“澎湖,小流求之民,皆朕子民,不可欺也。”總之這段時間,懾於明王朝強大的國家實力,外加日本此時“北朝”平滅“南朝”,國家短暫統一政治暫時穩定,一時未敢造次,多是老老實實與明王朝做生意。

老老實實了沒幾年,日本人做生意也不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