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硬的永樂皇帝朱棣過世後,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是個守成之君,不到一年即過世,之後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是一個不願多生世的人,加上此時明朝海疆承平日久,所謂的倭寇入侵,也就不像早年那般感冒了。明朝人好了傷疤忘了疼,日本人卻漸漸開始得寸進尺,早在宣德四年,日本朝貢使團就在南京發生了打死中國商人的事件,朱瞻基“襟懷寬廣”,下詔從寬處理,僅讓日本凶手賠償了一百兩白銀了事。兩年以後,日本貿易使團竟然公然在山東劫掠商隊,殺死商隊成員搶劫貨物,朱瞻基也一樣赦免不辦。
明朝“寬容”,日本人卻越發蹬鼻子上臉,本來明朝與日本的“朝貢貿易”,對日本商隊的規模,人數,攜帶武器,都有嚴格的限定,朱棣在世時,日本人老老實實守規矩,半個“不”字都沒有,朱棣過世後,日本人就開始“違禁”,經常是大批船隊攜帶武器來中國“做買賣”,開了價不許你還價,價格談不攏就直接犯搶,明朝官員稍有抗議,日本人隨即就把臉一板,揚言要帶大批倭寇來華搶掠。連霸道帶嚇唬,每次都能逼的明朝方麵忍氣吞聲,當年製約日本的“朝貢貿易”,搞到明朝中期的成化,弘治時期,反成了明朝人自己的作繭自縛。當然,強買強賣的日本人同樣不老實,明朝正統四年,就有一支日本商隊打著“朝貢貿易”的名義,突襲浙江沿海。攻破台州,寧波,定海三城。一路殺掠無數。而原本就是倭寇侵華“中轉站”的台灣島,更成了日本人這一時期的工具。
朝貢貿易時期,地理位置特殊的台灣島對於日本人著實重要,日本本國各類史料都記錄,日本大批武裝船隊來華“貿易”時,其大部隊多停靠在台灣,澎湖列島觀望,先派小股船隊至南京“貿易”,若發現明軍防備不嚴,則大部分隨後跟進,對中國沿海伺機進行劫掠。而一旦倭寇遭到明軍沉重打擊,甚至麵臨遭圍殲的滅頂之災時,一樣還是在澎湖,台灣“望風”的倭寇船隊前來增援,幫助同夥突出重圍。台灣島上雖有忠心耿耿的“原住民”,但島上地廣人稀,原住民多是原始部落,實在不是倭寇的對手,對於倭寇的竄犯,也多隻好堅守自保了。倭寇在明朝成化十三年,弘治十二年兩次對浙江,蘇南發動的兩次大規模襲擾,都是在明軍即將殲滅敵人的情況下,遭到來自台灣島的倭寇艦隊襲擊,最終功虧一簣。對此,明朝弘治元年的福建巡撫林俊就曾在給明孝宗的奏折裏痛陳:澎湖周遭,今海賊倭寇聚集,來去進退多憑依也,故倭寇屢剿屢不平,實因此也。”
明朝立國早期對台灣的政策,以及台灣早期遭到倭寇侵擾的曆史,無論在當時人的觀念裏,還是在後代史家的各種記錄中,都沒有被當成一件大事。倭寇侵擾?不過是幾個毛賊作亂而已。被搬家?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明朝曆史上不算稀罕事。比如台灣“被搬家”的同時,明王朝還曾遷移江南,湖廣地區的大批人口到北方屯墾,南宋時期人丁繁茂的湖北,湖南地區,一度竟成了“無人區”。明朝建國後的曆史風雲變幻,大明一千多萬平方公裏的國土上,台灣貌似隻是芝麻粒大小的一個點,倭寇侵擾,對於大明朝的國土來說也不過是撓癢癢,對比看來,確實小的很。
如果說曆史也是一部電影,那麼這時期的台灣,確實隻是一個龍套,波瀾壯闊的風雲變幻中,連個特寫鏡頭都撈不到幾個。但曆史卻同樣是一個高超的編劇,前麵故事情節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沒準什麼時候,就會成為影響劇情的大人物,甚至是一段故事情節的主角。跑了上千年龍套的台灣,在中國曆史的這部大戲中,伴著零零星星的戰火,輕描淡寫的故事情節,卻最終成為了一個主角。因為與他相關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東南海防問題,更不止是幾個打家劫舍的倭寇,而是牽連著一個中國從未經曆的新時代,它是一個細細的線頭,在未來的曆史中,牽起這個時代,牽動整個中華的變局。
這個新時代的名字,就是大航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