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灣抗倭戰爭 (3)(1 / 2)

2,一個新時代的線頭——明朝中期的台灣

說到“大航海時代”,熟悉曆史的人不陌生,但是長期以來,所謂的“大航海時代”,似乎隻是和西方人開辟新航路有關,說起歐洲人的揚帆遠航,大多數的中國人不過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而事實上,這卻是一個影響了中國近五百年國運的大變局。

台灣“被搬家”的時候,是明朝洪武年間,這個年頭距離後來的達伽馬哥倫布們揚帆遠航,還有足足一百年時間,然而對於此時的中國來說,這個時代卻已經山雨欲來風滿樓。台灣,是中國迎接這場風暴的第一扇門。

後來的許多史家,對於明王朝早期對台灣的政策,既充滿了誤解,也充滿了費解。說誤解,是因為後來的很多曆史學家,都把朱元璋的這個政策,簡單的當做了“棄台”,比如日本學者藤田豐八就曾說“朱元璋的這個決定,讓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從此割裂”。事實是,雖然“被搬家”,但是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並沒有因此而分割,相反,在明朝的曆史資料記錄中,台灣島的原住民部落,對中央政府的朝貢史不絕書,在明王朝早期的國土劃分中,台灣島始終是大明政權治下的一部分。可是費解的是,作為中世紀世界國土最遼闊,國力最強大的封建帝國,大明王朝為什麼會采取這樣的政策?

在後人眼裏,台灣的“被搬家”,對於整個明朝來說,可謂吃力不討好,兵沒少派,錢沒少花,沿海沒少折騰,麻煩卻越折騰越多,是個十足的笨辦法。但為什麼明王朝這麼“笨”,後代的史家,有說統治者目光短淺的,也有說是當朝的大臣愚蠢的,但往根子上說,原因隻有一個:那時代的中國,是個封建農業製中國。

說到中國古代的“封建農業製”,通俗的說法就是“重農抑商”,這是中國自西漢王朝開始就綿延下來的國策。放到國家政策上,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種地就是國家的“手心”,做生意就是國家的“手背”,內陸主要是用來種地的,周邊的海島,大多都是出外做生意的中轉站。既然種地比做生意重要,台灣也就自然變的不重要。事實上不止台灣,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版圖中,對內陸的省份,國家可以很快修起衙門,建立政府,但中國沿海的各島嶼,沒人住的,大多都當做兵營,倉庫,中轉站,有人住的,隻要願意歸順,基本也就不怎麼管。台灣,也就這樣成了明朝早期“不怎麼管”的地方。

而放到明王朝早期的曆史上,“重農”政策,可以說被明王朝“重”到底,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農民起家,在建國之後,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是建立一個農業大國。朱元璋時代,通過“休養生息”政策,大力恢複內地的農業生產,將台灣漢民“被搬家”,也是為了補充內地勞動力的不足。與此同時,明朝也把“抑商”給“抑”到底,明朝早期對商業有嚴苛的限製,商人的地位極低,甚至不許穿絲綢衣服,對外貿易方麵,明朝延續了元朝末年開始的“海禁”,勒令“片板不得下海”,朱元璋時期撤銷了中國固有的官方貿易機構“市舶司”,到了永樂皇帝朱棣時期雖然恢複,但是對外貿易的特權,卻被牢牢壟斷在國家手裏。在明朝建國的前半段,甚至農村裏農民家地裏種什麼農作物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地區的人員流動,都要有政府的介紹信。老百姓的職業,也有嚴格的劃分,當兵的要世代當兵,就是所謂的“兵戶”,做工匠的要世代做工匠,就是所謂的“匠籍”。這時代的中國,其實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大農莊。身為海島的台灣,就是這個農莊一個不起眼的邊角。

其實這樣的情景,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裏,都是固定的劇本,任何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說到底都是大農莊,區別隻在於農莊內部的鬆緊程度不同。但凡是有點責任心的中國皇帝,考慮最多的,也不過是讓這個農莊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家大業大,做到這個,也就是所謂的“盛世”了。不過這個農莊並不是封閉的,很早就與外麵的世界有了往來,最開始是走陸路,比如從西漢開始,經河西走廊開辟的“絲綢之路”,稍晚一點,又開始坐船,這就是後來被曆史學家津津樂道的“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從三國開始,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就非常發達,但古代造船技術有限,而古代中國主要的往來對象,還是中亞,中東那些國家,所以在14世紀以前,陸路的“絲綢之路”,比海上的絲綢之路要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