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灣抗倭戰爭 (3)(2 / 2)

在中國古代,曆代中國王朝與國外的交往,除非涉及到國土安全甚至戰爭,普通的貿易往來,在中國曆代皇帝眼裏,基本算是小事,對外貿易的幾個小錢,也占不到中國古代政府“GDP”的大頭。至於農莊以外的世界發生什麼,那時代的中國人並不關心。

然而外麵的世界,卻早已經悄悄的改變。

在中世紀時代,整個西方世界也基本是封建社會,那時候的世界各國,大部分也都是農莊,但比起中國來,可以說是又窮又小又落後。外加離的又遠,相互往來不變,所以東西方貿易這類中國皇帝眼裏的“小事”,在西方人眼裏一直都是大事。其實所謂的絲綢之路,中國就好比“大批發商”,往來貿易的商旅,乃至間接貿易的西方國家,就是層層的“小商小販”。就像今天美國股市一波動,全世界就可能“金融危機”一樣,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我們自己不在意,對於世界尤其是西方,卻常常是“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的絲綢,瓷器,在古代世界是最昂貴的“高科技產品”,隨便一片絲綢扔出國門,都足夠讓西方人打破頭皮。

比如中國南北朝時期,東羅馬皇帝查丁示尼與波斯帝國的慘烈戰爭,目的就是為了爭奪對“絲綢之路”的控製權,中世紀意大利的商業中心威尼斯和佛羅倫薩,就是靠著加工中國絲綢起家的,地中海經濟帶的興起,完全就是被絲綢貿易帶動起來的。在明王朝之前的元王朝,由於震撼世界的“蒙古西征”,從中國西北到地中海的陸上通道被完全打開,這之間的一百多年,是中世紀東西方貿易最發達的一百多年。大量中國商品的湧入,刺激了歐洲工商業的勃興。在中國的曆朝曆代,因為中國封建王朝政局的變化,“絲綢之路”有時繁榮有時凋零,但毫不誇張的說,它的每次變化,都會導致整個西方的政局發生震蕩。歐洲的“農莊”,在每一次的震蕩中,發生著蟬變,按照曆史學家的話說,就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萌芽。

而到了明王朝建立之後,整個的西方世界,卻因為中國政局的變化,遭到了又一次震蕩。明朝是取代元朝建立起來的,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換代,但對於世界來說,卻是一次連鎖反應。明朝之前,從中國一直往西綿延到中東,全是自成吉思汗西征開始建立的各個“蒙古汗國”,作為“宗主國”的元王朝一滅亡,緊接著其他“蒙古汗國”也發生動蕩,蒙古人察合台汗國,中東的伊兒汗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紛紛陷入戰亂,短暫勃興的帖木兒帝國,也在帖木兒過世後陷入了分裂。整個十四,十五世紀,是中亞西亞戰亂紛飛的時代。結果就是原本暢通無阻的東西方商路,尤其是陸上絲綢之路,這時期基本歇菜了。海上航路也好不到哪去,中國元朝末年開始的“倭寇之亂”,逼的元王朝厲行海禁,明王朝也延續了這個政策,在朱元璋時代甚至更嚴厲。

“大批發商”關了門,“小商小販”們的日子當然難過:就以絲綢為例,按照許多西方曆史學家的描述,在15世紀的威尼斯,曾經五年之間,絲綢的價格竟然上漲了五十倍。這時期的歐洲,工商業迅速發展,外帶長期以來中國“三大發明”的西傳,早不再是過去的“窮農莊”,科技水準早已追近東方。實力強了,自然心野了,外加商路堵塞,自然窮則生變:走路走不過去?那我就坐船去。從14世紀末開始,一代又一代的歐洲人坐上船,駛離地中海,孜孜不倦的尋找著走向東方的路,從早年的征服北非,到後來的發現好望角,再到達伽馬造訪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遊世界,這一切的過程,就是舉世聞名的“開辟新航路”,這條航路的開辟,開啟了人類曆史的一個新紀元——航海時代。而古老的中國,卻是這條航路開辟時的終極目標。到了明朝正德四年,開辟新航路的葡萄牙人,在征服了印度和馬六甲的諸多國家後,終於來到了中國沿海。之後,就是大批西方殖民者紛至遝來,在中國東南沿海大肆騷擾,西方殖民者對中國的進犯,就是起於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