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文化大革命”烈焰正熾時,周作人在北京辭世。他比哥哥魯迅多活了30年。
張資平
被毛澤東斥為另一個文藝漢奸的張資平,也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出自他的手。
張資平是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紅極一時的作家之一,是“創造社”中最多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有眾多的讀者,在文壇上影響深遠。著名作家張愛玲自己就曾明確說過,她曾迷戀於張資平的小說並深受其影響。在當時上海灘,貴婦人在閑聊時以手捧張資平的戀愛小說和張愛玲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為時髦。
1893年5月24日,張資平出生在廣東梅縣,1910年考入廣東高等巡警學校,1912年到日本留學,1919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讀地質科,1921年和郭沫若、鬱達夫、成仿吾等成立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宗旨的文學團體創造社,1922年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衝積期化石》。1922年回國後,在武昌任師範大學岩石礦物學教授,1926年擔任武昌“第四中山大學”地質學係主任。
1928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教授,兼教大夏大學的“小說學”,開辦樂群書店。
1928年10月16日至30日,他參加以陳文祥為代表的學術團體訪問日本,回國後寫了篇日記體小說《群犬》,形容日本偵探之多。隨著他的《梅嶺之春》、《曬禾灘畔的月夜》、《約伯之淚》、《苔莉》、《最後的幸福》、《明珠與黑炭》、《愛力圈外》、《青春》、《糜爛》、《愛之渦流》、《上帝的女兒們》、《群星亂飛》、《跳躍著的人們》、《時代與愛的岐路》、《愛的交流》、《戀愛錯綜》等戀愛小說一版再版,便專門從事小說創作了,並用稿費在上海真茹建了一幢“望歲小農居”的精致別墅。
張資平所寫的都是戀愛小說,他的二十幾部中長篇小說,都是描寫戀愛的作品。由此,張資平成為公認的“戀愛小說家”。魯迅曾辛辣地嘲諷張資平小說學的全部精華,是一個“△”。張資平的小說創作中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題材,長篇有《天孫之女》,短篇有《紅海棠》。1930年出版的長篇《天孫之女》,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鄙視、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又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糟蹋、蹂躪日本女性的罪行。小說以日本軍人鈴木牛三郎的女兒花子被遺棄騙賣、淪為妓女的故事,戳穿了日本人自吹是“天孫之族”的神話。該書1930年7月出版後,9月再版,1931年2月三版,8月四版,1932年6月五版,總共印行11000冊,被翻譯到日本去。
由此,張資平也惹來了麻煩。1931年4月10日出版的第一期卷一的《現代文學評論》中“現代中國文壇逸話”一欄裏,刊登了《張資平怕走北四川路》的一則消息:“張資平自寫了《天孫之女》後,被日人譯成和文,在和文的上海日報上按日發表,而引起了日本人劇烈的反感。現在,張先生竟因此而不敢走上那北四川路了。《天孫之女》是一本極端暴露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罪惡的小說,他裏麵敘述日人的蠻橫,可謂淋漓盡致。日人本來都褊狹異常,而有高度的愛國熱,於是便認為莫大的恥辱。於是將其譯成日文,並刊登張先生的照片,使他的國人都對張先生有不好的認識。據張先生自己說:‘他最痛心的是在自己的國土內,居然任日人如此蠻橫的不講道理。這真是我們的恥辱。我之所以不去走北四川路,並非真正怕日本人,但他們酗酒滋鬧的水兵,一向視中國人如魚肉,倘使一旦狹路相逢,給你一個傷害,或竟把你一刀結果,那又有什麼辦法呢!’這段話,使我們感喟到著作家沒有保障,怕將來連說話的自由也要受外國人的幹涉了。”
張資平於1933年初夏寫作的短篇小說《紅海棠》,描寫了1932年12月8日,上海閘北被日機轟炸的悲慘情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野蠻的罪行。小說主人公即被稱為“紅海棠”的吉弟,在上海先後給穆蔚英、海沼豬三郎、小橋當仆人,並且還當了三四個日本商人的情婦。“一二·八”的戰火使吉弟的孩子下落不明,吉弟的父母也被炸死。在一片瓦礫中,吉弟跟著丈夫終二過著乞丐般的生活。
1937年抗戰爆發後,張資平參加了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為後台的“興亞建國會”,這是一個以文化為幌子的特務組織。從此他走上了一條人生不歸路。
1940年3月29日,南京汪精衛偽政府成立,張資平任農礦部技正,這實際上是個閑職。同年7月,漢奸文化組織中日文化協會在南京成立,張資平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候補理事,任出版組主任,主編1941年1月創刊的《中日文化》月刊。這是一份宣傳“中日親善共榮”的綜合性漢奸雜誌。一年後,他又辭去出版組主任之職,擔任中央研究院博物委員會委員,保存整理岩礦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