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他倆都曾是中共早期的最高層領導幹部。張國燾是中共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他是大會的主持人。會上他和陳獨秀、李達共同被選為中央局領導成員,他負責組織工作。紅軍會師後,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中央軍委副主席。王明比張國燾小七歲,他於1925年10月入黨。11月,即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王明回國,任中共上海滬東區委宣傳幹事,1930年底,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1931年中國共產黨六屆四中全會上,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主持中央工作,取得了最高領導權。1931年6月,總書記向忠發被捕叛變,米夫以共產國際名義指定由王明為代理書記,黨內開始了第三次“左”傾錯誤的統治。同年9月,黨中央機關遇到破壞,王明隨米夫去蘇聯,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不久當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委員,負責亞洲、拉美各國共產黨事務。王明去蘇聯前指定中央由博古負責,博古執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給革命帶來很大的危害。1937年11月,王明由蘇聯回國,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推行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使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嚴重損失。
再次,他倆在叛黨叛國的路上“殊途同歸”。1938年,張國燾棄自己為之奮鬥十幾載的信仰而去,成為反黨急先鋒。事隔20年,即1958年,去蘇聯定居的王明步其後塵,化名“馬馬維奇”、“波波維奇”撰文歪曲我黨曆史,成為國際反華勢力的槍手。
然而,這兩名在中共早期頗具份量的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卻相當糟糕,彼此間曾有過兩次較量,但都以王明勝出,張國燾敗北告終。
第一次較量是在莫斯科。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蘇聯為紀念這位與其有著偉大友誼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決定在莫斯科創辦中山大學,招收中國學生。當年11月28日,第一批學生在大雪紛飛中來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曆屆學生中,有許多是後來對中國革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如鄧小平、博古、傅鍾、張聞天、俞秀鬆、王稼祥、陳昌浩、伍修權、孫冶方、沈澤民、張琴秋、李培之、董亦湘等,還有後來將莫斯科中山大學鬧得翻天覆地的王明。
1928年夏,張國燾被委任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在莫斯科工作了兩年之久。適逢王明在中山大學學習,並開始在黨內領導層嶄露頭角。兩人互不相容,相處得極不融洽。
1927年夏,中山大學校長拉狄克因托派問題被免職後,中山大學黨支部局書記塞特尼可夫與代理校長阿古爾在學校工作上意見不一,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嚴重分歧。他們又各有一派支持者,形成了“黨務派”和“教務派”。不久,副校長米夫利用兩派之間的矛盾,經過與王明共同策劃,搞垮了阿古爾,米夫便正式升任校長一職。從此,王明在米夫的支持下,控製了中山大學支部局,逐漸形成了以米夫為靠山、以王明為代表的王明教條宗派集團。這個集團從脫離實際,照搬照套的教條主義出發,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站在宗派立場,慣用“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鬥爭手段。在好幾次風潮中,將鬥爭的矛頭對準了張國燾,使他吃了不少苦頭。1931年春,張國燾敗在王明手下,被排擠回國,而後去了鄂豫皖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