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鎮是山西東北部的重要門戶,保衛山西,勢在必守。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眼看戰火燒到了家門口,這才真正著了急。他匆匆電令隸屬於傅作義第7集團軍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火速集結部隊,布防禦敵。
李服膺的61軍奉命在盤山、天鎮、陽高負責布防。盤山位於天鎮東南四公裏,山高峻險,既可俯瞰平綏線,又是天鎮的天然屏障。盤山不守,天鎮不保,天鎮不保,大同危如石下之卵,大同失守,山西險哉!
然而大公報1937年9月30日報道:“李服膺棄陽高等地,匿不呈報。後敵軍複進至大同附近,李密令該軍撤退。以是敵軍未費一彈而下大同。”
由於李服膺棄守陽高、天鎮等要地,長驅直入的日軍燒殺強奸,無惡不作,造成了2300多人被殘殺的天鎮慘案。此事披露後全國輿論嘩然,全國震驚之餘都在譴責負責守衛的61軍棄地而逃。
李服膺棄守而逃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李服膺統率的61軍,是由其抗戰前率領的68師改編而成,兵力欠缺得很,實際不過一個師多一點的人馬。從敵我雙方兵力上講,守軍李服膺的兵力與日軍相差甚遠。二是抗戰開始,盤山、天鎮、大同、豐鎮、興和、集寧等地的國防永久工事,尚未竣工,南京參謀本部城塞組撥發給太原綏靖公署的國防工事費,真正發下去的不多。
1937年10月1日,從太和嶺口逃回太原的閻錫山草草組成高等軍事法庭,宣布翌日會審李服膺。
審判庭設在太原綏靖公署大堂。10月2日深夜11時許,大堂內外,衛兵林立,充滿殺機。陰森的大堂內,閃著慘淡幽暗的燈光,閻錫山端坐大堂中央,親任審判長。閻的兩側,分坐著審判官謝濂、李德懋,軍法官張克忍、薛風威,陪審官傅存懷,憲兵司令張達三,省政府主席趙戴文及傅作義等數十人。
閻錫山親自審判李服膺:“你無故放棄要地,罪應處死。此外,晉綏軍的紀律,以你的隊伍最壞,足見你馭下不嚴,以致擾害地方。國防工事,以你所擔任者為最遲緩,足見你督工不力,以致貽誤戰機。就此兩事也應判你死刑。”
就這樣,李服膺很快被槍決,時年47歲。處死李服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李服膺的敗退,使得湯恩伯部在南口撤下後,在日軍追擊下損失慘重。湯恩伯向閻錫山和蔣委員長都告過狀,蔣委員長震怒了,李服膺還能不死嗎?
在李服膺被處死後,各大報紙無不稱閻錫山是“揮淚斬馬謖”,對其大肆讚揚。閻錫山借此也扭轉了開戰後輿論對其報道不利的局麵。
就在李被槍斃兩個多月後,李服膺的同窗好友唐生智鎮守南京,守不住,也溜了,在南京未及撤走的數十萬難民和俘虜遭到了日軍野蠻的屠殺和奸淫,遇難人數是“天鎮慘案”的百倍以上。可唐生智隻是被撤了職,相比李服膺要幸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