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燾攜家眷逃台後,舉目無親,一切都隻能靠自己了。當時正是冬天,他急於找地方將全家安頓下來,奔波數日,才終於在台北租到了一棟房子。張國燾想繼續為國民黨效力,可一年過去了,國民黨既沒有給他安排“工作”,也沒有過問他的生活。盡管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國民黨六屆中央委員”,但國民黨已將他遺忘了。不久,他居住一帶的房子由“行政院”批示,被辟作東南行政長官公署,強行征收。他怒氣衝衝地前往“行政院”找人理論,一番鬧騰過後毫無結果。
房子終究還是被人占了,潦倒的張國燾深知“小胳膊擰不過大腿”,於遷台後的第二個冬天,再次帶著全家遷居當時的英國治下的香港。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張國燾已在香港安頓下來。在香港,張國燾一度與人合夥,辦起了一個名叫《中國之聲》的雜誌,張擔任雜誌社社長,雜誌自稱“既反共,又反蔣”。但不久張國燾就與合夥人產生矛盾,張被合夥人轟走。離開雜誌社之後,張國燾看到黃金價格一路飛漲。於是他以全部家當5000美金作押,在金融市場上幹起了“炒黃金”的生意。果然不出張國燾所料,黃金價格一直持續走高。但是突然間黃金一夜之間價格大跌,等張國燾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已是跌得慘不忍睹了。他此時才匆忙將黃金脫手,但為時已晚,原來的5000美元,僅剩2000多一點了。張國燾的發財夢未醒即滅,真是哭都哭不出聲來。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張國燾的妻子楊子烈又在買菜時摔斷盆骨,成了跛子。
就在張國燾艱難度日之時,美國的一些機構對他產生了興趣。在他們看來,張國燾雖然已經離開政治中心,但他曾長期擔任中共高級領導人,他的一些見解和回憶或許對研究中國有著極大的價值。1961年,美國堪薩斯大學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員找到張國燾,表示希望張國燾為該中心撰寫回憶錄,作為報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在當時,每月2000港元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對張國燾來說更是雪中送炭,時年64歲的張國燾滿口應承,開始寫回憶錄。1966年,香港《明報月刊》購買了其回憶錄的中文版權,這便是後來出版的《我的回憶》一書。
1966年,張國燾離開香港,遷居加拿大,投奔留學加拿大的大兒子張海威。
1977年12月,張國燾剛剛過了80歲生日,突然中風,從此臥床不起。根據加拿大政府規定,65歲以上的老人都可申請享受政府福利救濟,楊子烈住進了官辦養老院,張國燾則住進了官辦老人免費病院。1979年12月3日,張國燾病逝,就這樣淒慘地客死異國他鄉。
抗戰時被處死的兩名逃跑將軍
抗日戰爭正式開始後的半年裏,也就是1937年7月至1938年年初,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以“放棄陣地,擅自撤逃”罪名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先有晉綏軍係統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後有第3集團軍總司令兼山東省主席韓複榘。
李服膺,字慕顏,山西崞縣(今原平市)蘭村人,1890年生,保定軍校步兵科第五期畢業,早年從軍跟隨閻錫山,1930年官至閻錫山的第5軍軍長,1931年先後任國民革命軍68師師長,後來68師改編為61軍,他任軍長,與傅作義、趙承綬、王靖國等人被稱為閻錫山的“十三太保”。
日軍全麵侵華戰爭開始後,在華北兵分三路展開攻勢:一路沿津浦鐵路進犯,指向山東的德州;一路沿平漢鐵路進犯,指向河南的新鄉;一路沿平綏鐵路進犯,待奪取大同後再分兵攻取山西的太原和綏遠的包頭。其意在於采取“兩翼鉗製,中央突破”的戰略,完成奪取華北的計劃。阪垣征四郎所率第五師團及獨立混成第11旅團之敵,於8月26日攻陷南口後,繼續西犯。8月27日,他們與多倫、張北一線南下的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率領的察哈爾兵團會師張家口後,帶領總兵力約達4.5萬人,直向山西東北部的天鎮縣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