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春秋戰國400餘年間,戰亂四起,出現許多名將,例如樂毅、趙奢、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創造出許多新的戰術和軍事思想,且被總結寫成兵書。比方說吳起的《吳子》、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尉繚的《尉繚子》、托名薑尚的《六韜》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孫武的《孫子兵法》。
孫武其人
孫武(約前547~前485),齊國人,他出身貴族,因齊國內亂,隨父親流亡吳國,隱居郊外躬耕,潛心鑽研兵書。吳王闔閭即位後,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誌稱霸天下。孫武經伍子胥推薦,把自己撰寫的兵法13篇呈獻給吳王,受到吳王器重。他曾率3萬士兵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進楚國都城。從此,吳國“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此後不久,他就辭官歸隱。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內容豐富,其核心是對戰略戰術的論述。全書結構嚴謹,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形成完整的軍事理論體係,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成熟的標誌。
軍事哲學思想
孫武對戰爭采取慎重的態度。他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君王和將領不能輕易興兵,要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正是由於持這種重兵慎戰的態度,孫武主張要認真全麵的研究戰爭的各種因素,“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孫武認為戰爭必須是正義的,方可取勝,他主張戰爭應該“唯民是保”。戰爭不能以滅國殺人為目的,要設法通過戰爭達到和平。《謀攻篇》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孫武的軍事哲學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戰爭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製”;駐軍要選擇避免背陽潮濕的地方,防止疾病;同時要善於利用水、火等形式進攻敵人。戰爭絕不能依賴任何迷信,隻能相信眾人的力量。“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
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優秀的將帥要能夠“因敵變化而取勝”,因此將在外可“君命有所不受”。治亂、勇怯、強弱的矛盾對立都是可以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他提出許多帶有辯證色彩的作戰原則和方法。如“因利而製權”、“與敵變化”、“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等。
春秋戰國時期,作戰重信義、講禮節的傳統已被破壞,“詭詐”或者說“智謀”成為用兵的核心。孫武說,“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他的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所謂的“詭道十二法”中,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是對春秋戰國軍事謀略史的深刻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