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平,字靈均,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偉大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屈原是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明,就逐漸疏遠了屈原。
楚國政爭
春秋時期,周王朝衰落,諸侯國各自為戰,相互爭霸。到戰國時期,經過長期兼並,形成了七雄並峙的局麵,其中又以秦、楚最強。
屈原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他的主要政治活動在懷王時期,職位是左徒、三閭大夫。這個時期正是戰國七雄激烈爭鬥,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
“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起初很受懷王信任,懷王讓他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項,這是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活動,不是君王絕對信任的人不可能做此工作。屈原掌握著國家政令的起草工作,權重位尊,這讓楚國的其他貴族既嫉妒,又感到疑慮,他們害怕政令於己不利,於是向懷王進讒言,說屈原自我表功,目無君王,籠絡人心。懷王昏庸不危難重重的故國屈原與楚國保守貴族的爭執還表現在楚國的對外政策上。當時,秦國已經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一方,雄心勃勃的秦王已經隱然有了吞並六國之勢。此時能與強秦相抗的,就是中原地區的齊國與南方的楚國。在外交政策上,屈原堅決主張聯齊抗秦,這是對楚國有利的正確策略,懷王曾采納他的主張,並派他出使齊國。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保守貴族發生了尖銳的對立,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重金賄賂靳尚、公子子蘭、楚後鄭袖等人,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這個騙局被揭穿後,懷王惱怒,又輕率出兵伐秦。由於沒有齊國的支援,楚軍大敗,還喪失了漢中之地。楚懷王隻得派屈原出使齊國,以修複兩國的關係。此時,張儀再次來到楚國,提議秦、楚聯姻,楚懷王竟然又同意了,齊、楚結盟再次失敗。屈原也被反對派們惡意中傷,也逐漸失去了懷王的信任,被放逐離開楚國的都城郢都,到了漢北。
兩遭放逐
前289年,屈原再次回到郢都。同年,秦王約楚懷王在武關相會,屈原諫言說:“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但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力勸楚懷王前去會盟。懷王聽信子蘭之言,與秦相會,結果被秦國扣留,最終客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後,太子繼位,就是後來的頃襄王。屈原勸頃襄王整頓國政,操練軍馬,以報懷王之恥。可已經當上令尹的子蘭又向襄王進讒言,說屈原私下常對人說大王不報秦國之仇,實在是不孝,說那些不主張大王伐秦的大臣都是不忠之臣。頃襄王聽後大怒,再次罷免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漢江以南。
屈原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難以抑製心中的悲憤,在一天的早晨,自沉於汨羅江。屈原投江自殺的日子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將角黍(粽子的前身)投於江中,並且以賽龍舟來紀念屈原,這些紀念活動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習俗而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