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興調查研究之風(1 / 3)

麵對大躍進的災難,毛澤東發出“領導幹部要做調查研究”的號召,全國上下形成規模空前的農村調查熱潮,一些相關政策也得到了調整。

1960年冬,農村中的嚴重問題已經大量暴露。11月3日,中央發出《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簡稱“十二條”,提出徹底糾正“一平二調”的錯誤,開展整風整社。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毛澤東主持中央工作會議,作出《關於農村整風整社和若幹政策問題的討論紀要》。就在會議的最後一天,1月13日,毛澤東提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使1961年成為實事求是年。這次會議為14日至18日召開的九中全會作了準備。毛澤東倡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對我們黨製定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政策,比較有效地糾正當時已經認識到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恢複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正在中央全會結束的時候,一篇題名《調查工作》的文章,出現在毛澤東麵前。毛非常高興,這是他30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早已丟失,多年來一直念念不忘。

這篇文章是田家英親自送給他的。文章的發現經過是這樣的:1959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建館,到各地收集革命文物,他們在福建龍岩地委收集到這篇文章的石印本。1960年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同誌從革命博物館找來。當時大家都覺得這是一篇重要文獻,但對於它在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它的真正價值,是估計不足的;這篇文章的重新發表,對於後來我們黨的思想建設會發生那麼大的作用和影響,引起研究者那麼高度的重視,更是想不到的。這個文獻被田家英知道,立即送給了毛澤東。

對這篇文章,毛澤東在1961年3月11日專門寫了一個批語,接著在3月廣州會議的兩次講話中又都提到它,並作了說明和解釋。從批語和兩次講話中可以使人們了解,這篇文章是為著什麼寫的,是怎樣寫出來的,以及毛是如何地喜愛它。

1961年3月11日的批語寫道:“這是一篇老文章,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教條主義’這名稱,我們叫‘本本主義’。寫作時間大約在1930年春夏,已經30年不見了。1961年1月,忽然從中央革命博物館裏找到,而中央革命博物館是從福建龍岩地委找到的。看來還有些用處,印若幹份供同誌們參考。”

在1961年3月13日廣州會議上說:找出了30年前我寫的一篇關於調查工作的文章,我自己看看還有點道理,別人看怎樣不知道。“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對自己的文章有些也並不喜歡,這篇我是喜歡的。這篇文章是經過一番大鬥爭寫出來的。1929年冬天。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對這場鬥爭作了結論。這以後,也就是1930年春天,寫了這篇文章。前幾年到處找這篇文章,找不到,今年1月找出來了。請大家研究一下,提出意見,哪些讚成,哪些不讚成。如果基本讚成,就照辦,不用解釋了。

在1961年3月23日廣州會議上說:

這篇文章是1930年春季寫的,總結那個時期的經驗。這篇文章之前,還有一篇短文,題目叫反對本本主義,現在找不到了。(釋文:參看毛澤東1964年3月25日所寫的批語,見後。)這篇文章是最後找出來的。別的東西找出來我不記得,這篇文章我總是記得就是了。忽然找出來,我是高興的。毛澤東在3月23日會議上對這篇文章的解釋,我認為有兩點特別重要。第一點,在解釋第三個問題“反對本本主義”的時候說:這裏麵包含一個批評、破除迷信的問題。那個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隻要是上級的東西就是好的,比如六次大會的決議,那個東西你拿來如何實現呢?你如果不搞些具體措施,是很難實現的。不要說六大決議有部分的問題,有若幹缺點和錯誤,就是正確,沒有具體措施,沒有調查研究,也不可能實現。

第二點,在解釋第六個問題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形,或者依靠外國幫助我們打勝仗。這還沒有料到後頭的王明的路線,立三路線還沒有出現。我們有一個時期依靠共產國際給我們寫決議,給我們寫綱領,向我們作指示。

《調查工作》恰好在剛剛提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時候,被毛澤東重新發現,這是一件大好事。它的重要價值被重新發現,成為推動全黨搞調查研究,較變思想作風的有力武器。

這篇文章盡管如此重要,但毛澤東對於是否公開發表持謹慎態度。他在3月23日的會議中說:我不讚成現在發表,隻在內部看一看就是。他說:現在的作用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文章會有些人不懂得。為什麼呢?因為講的是當時民主革命的問題。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搞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向看文章的人說明這一點。他再三提醒人們說。這篇文章發下去的時候,有些要解釋一下,主要是講基本方法。民主革命時期要進行調查研究,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仍要進行調查研究,一萬年還要進行調查研究。這個方法是可取的。這個文章是為解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問題,現在的問題就不是這個問題。就講清楚這一點。

毛澤東這些話本身就包含著辯證法的精神和反對教條主義的精神。

1961年3月11日毛澤東將《調查工作》印發參加廣州會議的同誌時,把題目改為《關於調查工作》,作了少量文字修改,如把“布爾什維克”改為“共產黨人”,把“蘇維埃”改為“政府”,“六次大會”改為“黨的第六次大會”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調查工作》一文的作用和意義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黨內許多同誌要求公開發表。1964年經毛澤東同意,在《毛澤東著作選讀》一書中首次公開發表了。此文收入選讀本時,田家英又作了一些文字修訂。為了敲定文章寫作時間,他3月25日晚送請毛澤東最後審定這篇文章時,寫信說:

“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希望主席再回憶一下,如果能記起在什麼地方寫的,或者寫作前後有什麼較大事件,我們便可以根據這些線索,考訂出比較準確的寫作時間。”

毛澤東當晚將定稿退田家英,把文章題目又改為《反對本本主義》,寫了一個批語:“此文是在1929年寫的,地點記不清楚。先寫了一篇短文,題名‘反對本本主義’,是在尋烏縣寫的。後來覺得此文太短,不足以說服同誌,又改寫了這篇長文,內容基本一樣,不過有所發揮罷了。當時兩文都有油印本。”這裏要請讀者注意,毛澤東在這個最後的定稿上,親筆加了一句話:“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這是毛對這篇文章所作的唯一的一處涉及實質內容的改動。這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增補。但是通觀全文,這個思想原本就有的,不過沒有作出這樣概捂陸的表述罷了。

把文章寫作時間定為1929年,田家英表示懷疑,請政治研究室的一位同誌將毛澤東1929年冬至1930年5月這段時間的活動搞了一個詳細材料送給毛澤東。他看後將寫作時間最後定為1930年5月。

《反對本本主義》是一篇重要曆史文獻,對研究中共黨史和毛澤東思想發展史有重大意義;它又是一篇具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著作,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將永遠閃耀著它的光芒。讀者們可以看到,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這三個方麵的基本內容,在這篇文章裏都有了。這篇文章被尋找出來,受到重視,並能公諸於世,這要感謝當年文獻的收藏者和收集者福建龍岩地委的同誌、革命博物館的同誌和政治研究室的同誌,特別要感謝田家英。

1961年1月中旬,黨的八屆九中全會就要結束了,毛澤東把田家英叫去,說:“你這次沒有參加會議,我怎麼不知道?”隨後讓會議組的同誌給田家英送去一套會議文件。

1月20日,田家英接到毛澤東的一封信。

田家英同誌:

(一)《調查工作》這篇文章,請你分送陳伯達、胡喬木各一份,注上我請他們修改的話(文字上,內容上)。

(二)已告陳胡,和你一樣,各帶一個調查組,共三個組,每組組員六人,連組長共七人,組長為陳、胡、田。在今、明、後三天組成。每個人都要是高級水平的,低級的不要。每人發《調查工作》(1930年春季的)一份,討論一下。

(三)你去浙江,胡去湖南,陳去廣東。去搞農村。六個組員分成兩個小組,一人為組長,二人為組員。陳、胡、田為大組長。一個小組(三人)調查一個最壞的生產隊,另一個小組調查一個最好的生產隊。中間隊不要搞。時間十天至十五天。然後去廣東,三組同去,與我會合,向我作報告。然後,轉入廣州市作調查,調查工業又要有一個月,連前共兩個月。

都到廣東過春節。

毛澤東一月二十日下午四時此信給三組二十一個人看並加討論,至要至要!!!

毛澤東又及1月2日下午,我正在中央檔案館同那裏的同誌一起編輯毛澤東著作全目,突然接到田家英的電話,要我立即回中南海。我急急忙忙趕回來,讀了毛澤東的信,即作出發的準備。田家英領導的浙江調查組,迅速組成,第二天離開北京,22日到達杭州。這次調查,是在國民經濟持續惡化、接近崩潰的地步,是在毛澤東麵臨嚴重經濟困難頭腦比較冷靜的時候,也是在毛澤東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決心扭轉困難局麵的情況下進行的。一貫熱心作農村調查,對國家困難深為憂慮的田家英,此時此刻被委以重任,能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一點力量,自然感到高興。浙江調查組,經與浙江省委商量,按照毛澤東抓兩頭的調查方法,決定在嘉善縣(後同嘉興合並)選一個差的生產隊,在富陽縣選一個好的生產隊。我被指派到那個差的生產隊,叫和合生產隊,是田家英重點抓的點。當時所說的生產隊,就是後來的生產大隊,略相當於現在的大自然村。調查組有省裏的同誌參加,當時任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的薛駒,自始至終地參加了這次調查。毛澤東住在杭州,隨時聽取調查組的彙報並給以指導。

調查組在田家英的領導下,工作搞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既在調查中發現了一些重要問題,又在當地幹部中起了表率作用。

田家英對這次調查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兩句話:

“打開腦筋”,“敢於發現問題”。他擬了一副對聯,作為調查組的工作守則,上聯是“同吃同住不同勞”,下聯是“敢想敢說不敢做”,還有兩句話,叫做“同心同德,憂國憂民”。為什麼不講“同勞動”呢?當時正值冬閑季節,調查工作又很緊張,搞“同勞動”,勢必流於形式,反而影響調查。但在生活上,田家英對調查組的同誌要求十分嚴格,不準搞特殊。有一個調查小組,一到公社,公社幹部送來一大碗豬肉,調查組的同誌吃了。田得知此事,趕到那裏,狠狠批評了一頓,生氣地說:老百姓飯都吃不飽,你們還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