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研製成功,是在“大躍進”最困難局麵下開始的,確實是人民群眾節衣縮食,“勒緊褲帶”的爭氣工程,中國國際地位由此登上一個新台階。
毛澤東確立積極防禦戰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我在中國科學院任黨組書記和副院長。早在5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要研製原子彈的決策。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主席確立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釷。毛主席決定,為了防禦,中國也要搞原子彈。
我們不首先進攻別人,但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這就是說,如果有人進攻我們,我們要有辦法對付他。這是毛主席一貫的戰略思想。別人如果用原子彈轟炸我們,我們也要有辦法回擊他。所以,和央決定我們也要研製原子彈。當時,總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要靠自己研製,同時,要爭取外援。那個時候西方國家封鎖我們,中東關係比較好,我們想爭取蘇聯給我們一些援助。
但是,有一條界線,隻是爭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也就是說,搞原子彈的科研單位、工廠、各種設備與技術都是中國自己的。你來援助我可以,我歡迎你、感謝你,但是,你不能與我共同擁有,共同使用。這是維護我們國家主權的大問題。
所以,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你不要和我一起來共同管這個單位,管這個事情。我理解這就是中央當時搞原子彈的方針,是毛主席高瞻遠矚確立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中國科學院接受黨中央下達的任務中央決定以自力更生為主研製原子彈,這件事太重要了。後來又決定自力更生為主研製導彈和自行研製人造衛星,統稱“兩彈一星”。
原子彈和氫彈是二機部負責,導彈是國防部五院(後來的七機部)負責。毛主席對原子彈研製有一個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中國科學院就是按照中央確定的“大力協同”和“三家擰成一股繩”的精神,主要承擔原子彈和導彈研製中一係列關鍵性的科學和技術任務,包括理論分析、科學試驗、方案設計、研製以至批量製造所需的各種特殊新型材料、元件、儀器、設備等。至於人造衛星,則從構思到建議,都是由中國科學院提出,先後兩次上馬(1958年、1965年)。由以周恩來總理為主任、羅瑞卿為秘書長具體領導這項工作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後,在國防科委的統一組織下,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整個係統的技術抓總,並負責研製衛星本體,七機部負責運載工具,科學院和四機部共同負責地麵測控係統。
科學院對黨中央下達的“兩彈一星”任務非常重視,黨組決定由我負責,並由裴麗生副院長具體抓“兩彈一星”研究工作的安排落實。為了便於工作,我在每一個研究所都安排幾個拔尖的中年科學家作學術秘書,我通過他們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再找其他科學家談工作。所以,我對這段曆史情況包括科學研究的情況,都比較清楚。
當時,中國科學院為了落實“兩彈一星”的研製任務,把管理機構分為兩個口:一個是計劃局,管不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一個是新技術局,管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新技術局管的單位雖然不及計劃局多,但是,它管的所都是大所,參加“兩彈一星”研製任務的科學研究人員占全院科研人員的三分之二。穀羽是新技術局局長,宋政是副局長,陸綬觀是處長,幫助穀羽工作。老同誌都知道,穀羽是胡喬木同誌的夫人,喬木是毛主席的政治秘書,住中南海。穀羽很熱心、活躍、能幹。她對國家計委和中央各部比較熟悉,去談工作,互相支援、協作,很方便。有時候毛主席向她問起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有關情況,還可以向毛主席當麵反映。
那時,新技術局除了項目所需的經費、器材優先得到保證以外,還有很多非標準設備可以安排到各產業部門協助加工製造。我們的研究室、實驗基地用的非標準設備,由科學院研究所設計,由各有關產業部門按時製成,保證質量,按時交付使羽。由國防科委統一管這方麵的工作,派軍代表駐一監督,提出設計的研究所也可以派員駐廠監督。
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我們搞原子彈,怎樣貫徹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
自力更生為主,就是主要靠我國自己的力量開展科研。當時研究核科學與核技術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還有一些分散在中國科學院的20多個研究所和其他部門的研究機構與大專院校。爭取外援為輔,主要是蘇聯答應幫助我門在北京建一個7000千瓦的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
這個反應堆全部歸我們管。此外,在另一個地方建一個濃縮鈾工廠,造原子彈的關鍵原料是濃縮鈾。
製造原子彈的原料是鈾一235.一天,毛主席找到地質學家李四光,他當時是地質部部長,也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毛主席問:“中國有沒有造原子彈的鈾礦石?”李四光說:“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鈾礦石,能作為原子彈原料的成分隻含千分之幾。”要從礦石裏把這千分之幾的鈾提出來,再濃宿成為原子彈的原料,最重的是要搞濃縮鈾工廠。
宋任窮到科學院搬兵為了搞原子彈,中央專門成立了二機部,宋任窮任部長。他比我大四五歲,我叫他宋大哥。我們在安徽一起工作過幾個月,那是在百萬大軍過長江的時候,中央決定成立安徽省委,他當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我當省政府副主席。
我到科學院工作後的一天,宋大哥打電話說要到我家拜訪我。我說:“你不要來,我去,你是大哥呀。”他說:“不行。我一定去你那兒!”因為搞原子彈,自力更生為主,主要靠科學院原子能研究聽,為了工作的方便,中央決定把這個所整建製交給二機部,但是對外還叫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聽,名義上由科學院和二機部雙重領導。由於研製原子彈的任務繁重,科研力量不夠,於是對任務作了分解,除了原子能所承擔較大一塊任務外,很多重要任務還要由科學院的各研究所來承擔。當然,二機部也找中央各部來承擔一些任務。不過,那時中央各部的研究機構剛剛建立不久,科技力量不強,有的能承擔,有的承擔不了,任務還是落在科學院肩上。原子能所整建製轉到二機部後,骨幹力量還不夠,還要科學院支持,我們又從其他所調給他們一批科技骨幹。
宋大哥光顧寒舍,就是要來談科學院怎麼支持二機部、幫助二機部的。他緊緊握我的手說:“勁夫,這個事太重要了,你要幫助哇!其他部門我也希望他們來支持,主要靠科學院哪!”我說沒有問題。這是中央的任務,是國家的任務,也是科學院的任務。第一,我把原子能研究所全部交給你,對外叫雙重領導,對內全部給你,你怎麼樣用,怎麼樣安排工作使用幹部我不管。另外,科學院其他各研究所凡是能承擔二機部的研究任務的,我們都無條件地承擔;如果骨幹力量不夠,還需要調一些人去,我們再想辦法。譬如,鄧稼先是科學院數理化學部的學術秘書。吳有訓副院長兼數理化學部的主任,日常工作就靠鄧稼先負責,這個同誌你要我也給你,學術秘書我再另找。鄧稼先這個同誌非常好,他整天身上背著一個布書包,步行上下班。我們到科學院首先靠一批學術秘書,他是主要骨幹。對這樣一些人,我們想辦法動員,他們有的到二機部去,有的在原所承擔任務。
原子能所“出嫁”不離家科學院原子能所1956年建在中關村,是當時中關村建築最好的樓,原子能所交給二機部以後,由蘇聯援助建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原子能所分為兩部分,大部分人遷到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那裏。當時科學院搞原子能的有兩個姓楊的科學家:一個楊承宗,從法國留學回來的;一個楊澄中,從英國留學回來的。他倆的名字有些音同字不同。為了區別,我們叫他們“法楊”、“英楊”。“法楊”是搞放射化學的,當時放射化學很關鍵。我們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楊承宗等一批科學家調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應堆那裏去(“英楊”楊澄中留在科學院蘭州近代物理聽負責配合原子能所工作)。原子能所的另外一部分人留在中關村搞理論工作。原子能所交給二機部舌,我給他們打招呼說,以後科學院開會你們就不要來了,你們到二機部開會去。他們黨委書記、所長卻每次都要參加科學院的會,因為我們當時研究科學政策、科學家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問題很多,他們非常願意聽,一定要參加我們的會。當時,科學院很有吸引力。還有從大學調去的化學家汪德熙也到了二機部。
錢三強是原子能所所長。他受命到蘇聯談判,因涉及問題太多,也不知道去過多少次。當時,雖然口頭上講中蘇友誼牢不可破,但實際上蘇聯在軍事高技術方麵,對我們是有戒心的。連聶老總、宋任窮同誌去參觀,都隻能在廠房、車間外麵,透過玻璃窗看,不讓進車間裏看。所以,即使在當時,事實也已教育我們隻能靠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科學家可愛的書生氣宋大哥來訪以後,錢三強從蘇聯訪問回來了。
三強沒調二機部以前,當過科學院的學術秘書長。
科學院代表團第一次訪問蘇聯,他是代表團團長。
錢三強是著名核物理學家,我說他有書生氣,是因為這麼一件事:三強訪問蘇聯回來很快就找到我。他來的時候氣鼓鼓的,說:“張副院長,我對你有意見!”我說:“什麼意見?”他說:“對你們的科學規劃有意見。你們搞了一個‘四項緊急措施’,怎麼沒有原子能措施?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啊,你怎麼沒有搞哇!”
我說:“三強,你冷靜冷靜。”他帶著一股氣對我提意見,很直爽,沒有拐彎抹角。我很欣賞他這個態度。我又說:你先等一等,聽我給你講一講。
原子能的事,是搞原子彈哪。這是國家最絕密的大事,是毛主席過問的大事啊!另外要搞絕密的單獨規劃。不能在這麼多人中討論這個規劃。你認為沒有列入緊急措施就是不重視,不支持了嗎?他當時最關心的是想從科學院調些人去,怕我們不重視,不願意給人。我說:隻要我們能做到的,盡量支持你,你這個原子能研究是中央任務,是第一位的任務,比‘四項緊急措施’還重要。‘四項緊急措施’是為你服務的啊!
我這一講,他說:“我懂了,我懂了。”
支持錢三強點將調兵錢三強說:“我還想從科學院調幾個人。”我問:
“哪幾個人?”他說,除原子能所的科技專家外,我還要更多的人。因為還要成立核武器研究所(後來的九院)搞設計,我沒有人不行。另外,還要搞電子顯微鏡的人,儀器要大大加強,才能承擔原子彈研製任務。當時,搞電子顯微鏡的,科學院隻有李四光的女兒李林。三強說:“我想調李林。”李林當時在上海冶金陶瓷所,掌握一台電子顯微鏡。我說你調李林,李四光先生會高興的。他就這麼一個女兒,老倆口在北京。但是,她丈夫鄒承魯先生在上海生化所,留美回來學生物化學的。李林我可以給你,我另外培養搞電子顯微鏡的,先為你服務,把李林調給你。問題是我還要把她的家庭工作做好。
我要和鄒承魯談好,我親自與他談。不然夫妻倆分開,不好嘛。我說,先讓他在上海安心工作,科學院已決定由貝時璋先生在北京開展生物物理研究,將來請他到貝老那裏工作,夫妻團聚。這既是國家需要,也照顧了他們家庭,這樣把鄒承魯談通了。
不然,談翻了,不好辦哪!科學院有很多科學家自尊心很強,要尊重他,讓他發揮所長,鄒承魯這個人非常好。後來貝時璋先生開辟生物物理研究工作,正式請他來了,這正是他的長處,後來做了很出色的工作。
三強又要求調科學院的學術秘書鄧稼先同誌去,我說可以。鄧稼先去了,我們另外找學術秘書。
科學院能做學術秘書的人有很多,對稼先同誌來說當學術秘書也沒有充分發揮他的所長。後來,稼先同誌去,在原子彈與氫彈的研製中起了很大作用。
三強又將科學院的王承書調到二機部,她工作很出色,作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我對三強說科學院的院刊編輯汪容自己提出願意去搞原子能研究,編輯院刊他是主角,我另外找人來編。他後來到原子能所理論組彭桓武那裏,搞核物理化研究。
後來,三強說,我還想要些人,最重要的是要科學院沈陽金屬所的副所長張沛霖,我也同意他帶一批人去了。張沛霖的功勞是把鈾變成金屬。氟化鈾原來是氣體。要把它變成反應堆元件需做大量的工作,這是沈陽金屬所承擔的。張沛霖對金屬鋯有研究,他後來當了總工程師,我當時對三強說,你有任務盡量讓我們各所承擔。這之後的第二年、第三年,我都請三強同誌和副院長裴麗生同誌專門到各個所一項一項地檢查二機部研究工作的落實情況。
三強後來又找我說,科研任務還需要很多儀器,特別是光學儀器,例如高速攝影,還要調科學院的一些人去。我說這個問題科學院要研究,要和長春光機所王大珩先生商量,他是所長。後來決定讓副所長龔祖同帶一批科技人員到西安建立西安光機所,主要為二機部的工作服務。因為二機部好多工作單位在西北一帶,實驗基地也在西北某地,要什麼儀器,提出來讓西安光機所研究,而且要他們製造出來。後來在全國成立了好幾個光機分所,對“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起的作用很大。三強提出的要求,我們科學院幾乎全部答應了。三強雖然在二機部工作,家還住在科學院中關村14號樓,條件不錯,他夫妻倆都滿意。他開始每天遇事就找我。
他找我,我就見他、支持他,他不斷地提要求、調人,要研製新東西等等,我們就積極地支持和承擔任務,幫助他解決問題。
攻克“三大技術難關”搞原子彈,最重要的問題是濃縮鈾的提煉問題。礦石裏能提出的天然鈾同位素235含量隻有千分之幾。此外鈾的提煉也很重要。所以,化學方麵的科研任務很重。當時科學院有四個最知名的化學研究所都有優秀科學家擔任所長,號稱“四大家族”:一個是上海有機化學所莊長恭老先生;一個是長春應用化學所的吳學周先生;還有北京化學所的柳大綱先生。此外,大連化學物理所也是非常強的,那裏有張大煜先生。我對三強說,科學院幾個化學所承擔你的任務,哪個所能夠承擔什麼任務你都清楚,讓哪個所承擔什麼任務你提出來,我們安排,都選最好的人為你做工作。
當時上海有機所隻有研究力量沒有生產力量,不能夠提供產品。我到科學院以後,讓各所建立小工廠,上海市委還送給我們若幹小廠,給研究所當實驗工廠。而且,還選最好的老師傅。我從鐵道部呂正操部長那裏請來了許多老工人,很不錯。我說你鐵道部有幾千人的機車車輛廠,選一批最好的工人老師傅,來支援科學院吧,我們各個研究所裏也搞附屬工廠。我們需要的儀器設備不自己搞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