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腰椎和椎間盤的解剖和生理(一)(1 / 1)

腰椎是脊柱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一個整體,脊柱是由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組成。腰椎位於脊柱的下部,具有運動、負荷、穩定和保護功能。由於腰椎上接胸椎,下連骶椎,其負荷和穩定功能尤為重要。腰椎前部由5節椎體借助椎間盤和縱韌帶連接而成;後部由各椎節的椎弓、椎板、橫突和棘突構成,其間借助關節突關節、韌帶和肌肉等連接。腰椎的前後結構之間圍成椎孔,各椎節依序列聯成椎管,其間容納脊髓下端、圓錐和馬尾神經根。本章分別介紹腰椎骨性解剖、椎間盤、椎管內容及其周圍組織。

第一節 椎骨

一、腰椎一般形態

腰椎椎體為人體脊椎中最大的椎節,在橫切層上呈腎形。椎體內為鬆質骨。外層為一薄層密質骨,椎體前外側分布諸多滋養孔。椎體上下麵較平坦,前端較後端略凹陷。椎體前部厚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加,其高度為2.5~2.8cm;後部高度自上而下逐漸減少,約為2.3~3.0cm。腰椎體橫徑大於矢狀徑,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第1腰椎橫徑和矢狀徑最小,第4、5腰椎橫徑和矢狀徑最大。椎弓自腰椎椎體後上方垂直發出,伸向後方,較粗大。椎弓上切跡遠較下切跡淺而窄。相鄰椎節的上下切跡構成椎間孔。椎弓向後延伸形成椎板、上下關節突、橫突和棘突。椎體後緣和椎弓圍成椎孔。

椎弓根為椎弓起始部,在其上方為椎弓根上切跡,該切跡較淺,其寬度為5.0~8.0mm,自上而下逐節減少。下切跡遠較上切跡為深,其寬度為11~14mm。相鄰椎節即構成上寬下窄、形同耳狀的椎間孔。

椎板係椎弓向後方連續所形成短而寬並且較厚的板狀結構,是椎孔後部的重要解剖結構。椎板寬度小於椎體高度,因此,兩相鄰椎板之間存有一定間隙而不重疊,其間由黃韌帶覆蓋和連接。腰椎椎板並不平行於椎體縱軸,椎板向後下方呈斜行走向。正常椎板厚度自上而下有變薄的趨勢,腰1~3為6.5mm,腰4~5為5.5~6.0mm。

關節突及關節突關節。腰椎關節突與頸椎和胸椎明顯不同。上關節突自椎弓根後上方發出,擴大並斜向後外方,關節麵凹向後內側;下關節突由椎板下外方發出,凸隆,伸向前外方,與上關節突關節麵相對應並構成關節突關節,在腰椎不同節段關節突關節所處位置和形態不完全一致。腰1~2關節突關節間隙處於矢狀麵,上關節突形成前(內)~後(外)環狀結構,包繞著大部分下關節突,有相當的穩定性。腰椎關節突關節自上而下逐漸形成冠狀位,腰5最為典型。關節突關節具有完整滑膜、關節囊組織。兩側關節突關節位置、大小和形態並非完全對稱,關節突關節間隙與矢狀軸交角,自上而下逐漸增大,平均45°。橫突由椎弓外後側骨性突起,因係橫向生長故稱橫突。腰椎橫突前後位扁平且較薄,從第2腰椎起逐漸增長,第3腰椎最長,但第5腰椎橫突通常較粗壯,一側或兩側增大,很少對稱,並多有畸形。有人將第5腰椎橫突分為不同類型。

兩側椎板在後中線交融而成棘突基底部。棘突為長方形、扁平板狀向後方延伸,呈垂直略向下方。上下緣較肥厚,其末端呈圓弧狀。腰椎棘突在發育過程中並非在同一縱軸上,約有1/2棘突左右偏斜。第5腰椎棘突常有畸形或發育異常,有時椎板骨化時未閉合,棘突缺如而成為隱裂,也可能遊離棘突,即浮棘,還可能浮棘並發隱裂。

椎孔係由每個椎節的椎體後部與椎弓圍成。從骨性結構來看,椎孔的形狀空間橫切麵自上而下為橢圓形、三角形和三葉草形。同一椎節的椎孔不同切麵上也有不同,在下腰椎(尤指腰4,5),椎孔兩側形成特殊解剖,即側隱窩。側隱窩實為椎孔兩側方凹陷處,前方為椎體,後壁為關節突,外側為椎弓根。第5腰椎與上位4個腰椎不同,尚有其固有的形態特點:①椎體的體積最大,後部略薄於前端。椎體下端與骶骨底麵借助椎間盤相連。②椎弓根扁平而寬闊,但前後距離較短,椎板低平突向前方,以致椎孔變小。③腰5下關節突與骶1上關節突構成腰骶關節突關節,變異較多。腰5和骶1融合稱為腰椎骶化,如果第2骶椎與第1骶椎不融合則稱為骶椎腰化。

腰5橫突變異和畸形更為多見。第5腰椎變異和畸形是腰椎疾患多發原因的解剖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