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骶骨
骶骨外觀略呈扁平的三角形,係由5個骶椎節融合而成。上端與第5腰椎以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連結,下端與尾骨相連。骶骨分為基底部、尖部、外側緣、背側麵和骨盆麵。骶骨的背麵粗糙並向後上方隆凸。在後正中線上,有3~4個棘突遺跡形成的結節連接縱形隆起成為骶中脊。關節突遺跡為骶關節脊,其下端突出成為骶角。在兩側骶角之間有一缺口,名為骶管裂孔。骶關節外側有兩排骨孔,即骶後孔,該孔與骶前孔相對,有骶神經後支及血管相通。
骶骨盆麵呈斜行向前下方,表麵平滑但略有凹陷。中部有4條橫形的骶椎愈合遺跡,兩端各具一孔,即骶前孔,有骶神經前支及伴行血管通過。
骶骨底,即為第1骶椎上麵,中部較平,粗糙的卵圓形關節麵以椎間盤與第5腰椎相連。骶骨底的後上方與第5腰椎椎孔相延續開口,呈三角形。骶骨底的外後方兩側有一對稱或不對稱的上關節突,其特點可呈斜位、矢狀位或額狀位,與第5腰椎下關節突形成腰骶關節。
三、尾骨
嚴格地講,尾骨與腰椎之間相隔骶椎,與腰椎無直接解剖關係,但臨床上兩者常有相似疾患。
尾骨為三角形骨塊,常由4個尾椎融合而成一體。上部較寬,下部較窄,彎向前下方。第1尾椎較大並有椎體、橫突和椎弓遺跡。尾骨上部為底部,有一卵圓形關節麵與骶尾銜接。後外側有兩個角狀突起為尾骨角,相當於骶椎和椎弓和上關節突,並與骶骨角之間圍成裂孔,即為最下端一對椎間孔,有骶神經通過。第2尾骨更小,其附屬結構已退化。其餘兩枚尾骨已形成結節狀小骨塊。
第二節 椎間盤
人體脊柱共由32塊椎骨組成,從頸2至骶1由23個椎間盤所連結。椎間盤位於兩個椎體之間,具有一定活動功能,又可稱為椎間關節。
椎間盤由透明軟骨盤(板)、纖維環和髓核3部分構成。
一、透明軟骨盤
又稱軟骨終板。作為髓核上下界,與相鄰椎體分開。軟骨盤覆蓋在椎體上下麵,中央部較薄,呈半透明狀。低於四周的椎體骨骺環。透明軟骨盤平均厚度為1.0mm。軟骨盤具有軟骨細胞,在生長發育時,軟骨盤有軟骨源性生長作用,一旦發育成熟,纖維環附屬其上成為固定的環狀結構。
在椎骨發育過程中,椎體上下麵各有一片骨化中心,其周圍成骨形成骨骺環,中心仍保留軟骨。軟骨板的大小和形狀與上下的椎體相適應,但軟骨盤麵積從上至下逐漸增大。
軟骨盤無血管組織,但可承受壓力;軟骨盤還具有半滲透膜作用,水分可以擴散入髓核。
二、纖維環
由膠原纖維及纖維軟骨組成圍繞上下透明軟骨盤、周圍較堅韌的纖維組織。纖維環是椎間盤的最重要維持、負重組織,與上下軟骨盤及前、後縱韌帶相連緊密。
纖維環由外層、中層和內層纖維組成,三者成分、排列方式有明顯差別。外層由膠原纖維構成,內層由纖維軟骨帶組成。細胞排列與分層的纖維環方向一致。外層纖維環為梭形細胞,內層纖維環為類軟骨樣圓形細胞。纖維環前部和兩側部分最厚,較後部厚兩倍,椎間盤後部的纖維環最薄。外層纖維在椎體表麵的骺環之間,內層纖維在兩個椎體軟骨盤之間。外層和中層纖維通過Sharpey纖維與骺環相連。後纖維環以內層纖維為主附著在軟骨板上。內層纖維的深層進入髓核並與細胞間質相連。因此,深層纖維與髓核之間界限不明顯。
纖維環前部由前縱韌帶加強;相反,纖維環後部雖有後縱韌帶加固,但其本身很薄弱,遠不如前部纖維緊實。這種解剖學特點與臨床上椎間盤突出有直接關係。
正常成人纖維環各層纖維都有各自走向,但基本是每層纖維在相鄰椎體間斜行,以30°~60°角與另一層纖維交叉。這種纖維環交叉排列,使兩個相鄰椎節成為一個運動整體。在向一側旋轉和傾斜時,一部分纖維處於緊張狀態,而另一部分纖維則鬆弛,既限製了過度活動,又有一定保護功能。
三、髓核
腰椎間盤的髓核位於中央偏後。髓核是一種富有彈韌性、半液狀的膠狀物。它並不占據整個椎間隙,隻占椎間盤橫截麵積的1/2。髓核是由分散於細胞間基質內的軟骨樣細胞組成,其間有膠原纖維網,覆以多糖蛋白質複合物。各層膠原纖維以黏多糖、硫酸軟骨素組成,增強髓核與水分結合能力,具有抗壓、能使髓核負荷重新分布的作用。
因此,椎間盤具有聯合椎體、減輕震動的功能。隨著年齡增加,髓核內水分逐漸減少,其功能也逐漸減弱,並有可能出現一係列退行性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