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退行性腰椎管狹窄
椎間盤突入椎管內造成椎管容積減少,從廣義上講,椎間盤突出是椎管狹窄綜合征的病因之一,但由於椎間盤突出症已由其特定的病理和臨床表現,故應與椎管狹窄症區別。反之在發育性狹小的椎管,特別是三葉形椎管側隱窩狹小時即使椎間盤輕度膨出或微小的突出,也可造成硬膜及神經根受壓,產生椎間盤突出症狀。因而,狹小椎管又可促成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兩者互為因果,但腰椎間盤突出或退變所產生的椎間隙變窄,纖維環鬆弛後突,黃韌帶肥厚或前突,以及椎體後緣和小關節增生都可以減少椎管的容積,使原來較小的椎管產生狹窄,應屬繼發性椎管狹窄症的範疇。
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在測量了79例正常與退行性變病人的CT片後發現,一般情況下,椎管的最為狹窄的部位不是在椎體的中部,而是在椎間盤平麵。在此平麵,由於退行性變的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其後又有肥厚的黃韌帶的嵌壓,使之椎管容積十分狹窄,壓迫硬膜囊及神經根,產生有關症狀。因此,在椎管測量時應選擇椎弓下切跡平麵,椎間盤中央平麵以及椎弓上切跡平麵。
3.退行性腰椎滑脫症
腰椎間盤突出可造成退行性腰椎滑脫,椎間盤突出在退行性腰椎滑脫中起相當重要的作用,纖維環撕裂的部位及方向和椎間盤受力方向是其重要的發病原因之一。椎間盤退行性變可導致腰椎不穩定和關節突骨關節炎,而此兩項又正是退行性腰椎滑脫的主要的致病原因。正常情況下,脊柱屈伸活動時,上位椎體在相鄰下位椎體上產生一定程度的前後滑移。作用在椎間盤滑移的前向剪力,多被小關節的前後向壓力所拮抗,這是由於小關節的彈性模量遠大於椎間盤的彈性模量,這樣就防止了過度活動造成的椎間盤損傷。但是,人體的生理成熟後,隨年齡的增加,小關節、韌帶開始退行性變,髓核水分逐漸吸收,纖維環鬆弛,失去原有的彈性,椎間隙變窄,椎間盤的緩衝作用消失。下腰椎旋轉軸由髓核移至椎間小關節。另外,站立位時腰椎前滑剪力增大,椎間活動增加,椎體間遂產生不穩現象。小關節過度活動和所受載荷增加,特別是作用於小關節麵上的前屈和旋轉應力,使得關節麵退行性變加重。小關節軟骨麵破壞,軟骨下鬆質骨暴露,並造成骨小梁順應力排列,在應力作用點上,骨質吸收,其邊緣則有明顯的新生骨形成,滑脫繼續進展。退行性腰椎滑脫早期有不穩存在,但椎間關節呈明顯骨關節炎改變,並於異位塑性。相對穩定於滑脫位,使退行性腰椎滑脫不再加重。在X線片上表現為骨贅形成、椎間隙變窄、韌帶骨化和關節軟骨硬化等。
4.骨贅形成
腰椎椎體的骨贅常發生在椎體的前方及側方,較少向後方延伸,而且與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有關。在後縱韌帶與椎體間的連接處和纖維環與椎體的連接處的骨贅為病理刺激性新骨形成所致,這種刺激可能由於椎體間過度運動或作用於纖維環及韌帶的異常的應力分布產生的,這種應力分布的異常為椎間盤的退行性變的結果。
後緣骨贅較前方與側方椎體骨贅發生率明顯減少,其原因為後縱韌帶及椎骨間缺乏強力的附著,在椎間孔的骨贅可壓迫神經根而導致放射痛,常發生在椎間盤間隙變窄及骨關節炎進展時,在髓核突出後或髓核退行性萎縮、椎間隙變窄時,纖維環在周緣膨出也可產生骨贅。骨贅多發生於退行性變椎間盤的相鄰骨緣,以腰4前上緣發生率最高,其次為腰3及腰5,骨贅在離椎體前方邊緣1mm處向外平伸者,特稱牽引性骨贅,係椎間不穩,纖維環表層受牽拉所致。另一種骨贅自椎體前方邊緣弧形向外生長者,稱爪形骨贅。
Schmorl認為骨贅的形成是纖維環邊緣被突出的髓核所撕裂,將前縱韌帶或骨膜頂起,其下骨化形成骨贅,但另外的一些病理學家們在骨贅切片中發現相鄰骨贅間包的是向前突出的纖維環組織,認為骨贅的形成首先是椎間盤萎縮、椎體向前傾斜。在前縱韌帶及兩側將骨膜頂起,形成骨膜下新生骨。骨贅初為粗的骨小梁,繼之變為鬆質骨並有骨髓填充,與椎體骨緣相連,此時在X線片上即可看出。
骨贅的產生是增強穩定性和對抗壓力的反應。椎間盤突出後纖維環鬆弛,椎間盤抗壓力及穩定性皆減弱,因而有骨贅增生。即使無椎間盤突出隻要椎間退變變弱,亦可產生骨贅。有人對比有腰痛和無腰痛病人的腰椎X線片,發現骨贅發生率都在60%左右。另外,有人統計7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有骨贅。有研究表明,50歲以上的人多數有至少一個椎體邊緣被侵犯。常發生在椎體的下緣(椎間盤的上緣),且前麵比後麵多。X線片可發現椎體邊緣骨質增生,椎間盤的一側可見骨贅發生。
5.椎間隙變窄及椎體邊緣硬化
因為髓核含水量的變少,在成人可出現局限性的進展性的椎間盤高度變窄。在椎間盤內部裂隙形成及突出等破壞時,極小的機械性創傷即可能加速進展。因而,椎間隙變窄與椎間盤纖維環裂隙有關。椎間隙狹窄的重要性在於其可造成後關節的半脫位、關節突過度移位。進入神經根通道和椎間孔,引起側隱窩及椎間孔狹窄,椎體終板硬化。
椎體邊緣硬化多為相鄰性,常伴有髓核侵蝕。當椎間盤纖維環及髓核都變性時,相鄰椎體邊緣可增生硬化。突出髓核在後縱韌帶下受到硬膜跳動的經常衝擊,可慢慢侵蝕椎體後緣。使局部骨質缺損以容納突出的髓核組織。此種髓核向骨內侵蝕退縮作用,亦可使臨床症狀減輕,但此種侵蝕退縮應與椎體後下緣翹起遮於突出髓核之上的病理改變區別。
6.腰椎不穩
腰椎不穩是腰椎退行性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脊柱的三關節複合體中的椎間盤或後關節退行性變,均可導致相互間的影響。腰椎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椎間隙狹窄,前、後縱韌帶鬆弛,影響了後關節的負荷承受的應力。在脊柱前屈、後伸和旋轉運動時,椎間關節和後關節突承受了更大的應力,特別在旋轉運動時。這種應力在兩側關節突分布並不相等,常使一側的後關節突承受更大的應力,從而導致其關節囊發生改變。早期椎間關節改變為關節囊的滑膜炎。繼之關節軟骨磨損、破壞,逐漸纖維化。最終使關節軟骨變薄,以致缺失,關節囊鬆弛、牽張,導致了後關節突的半脫位,產生腰椎不穩。
隨著不穩的存在,對側關節突也相繼發生了相似的改變。在脊柱運動時,關節對合發生移位,加之椎間盤退行性變明顯,更加重了脊柱的不穩。為了維持脊柱的穩定性,椎體出現牽張性骨贅及後關節的增生、肥大,以及後者最終出現的纖維性強直或骨性強直,從而使腰椎達到相對穩定。
(六)腰椎間盤突出的複位與還納
複位是按摩醫生的專用詞,但目前此含義已延伸。至於已突出的組織能否複位,迄今仍是有爭議的問題。臨床上有80%~90%的病人,在首次發作時經臥床休息、牽引或按摩,使突出椎間盤壓力減小還納,症狀消失而治愈,但不可逆型者突出物多為成熟性,與附近組織粘連,甚至鈣化或骨化,任何手術及手法均不能使其複位。理論上椎間盤的內壓在手法按摩中隻能加大,不可能使已突出的椎間盤組織複位。專家認為所謂還納,可能是通過休息、牽引與按摩使纖維環或後縱韌帶緊張,壓迫突出物稍變平,同時黃韌帶被拉緊,使椎管相應擴大,神經根受刺激減輕,或使嵌在側隱窩的神經根鬆解、變位,使壓迫刺激減輕,從而減輕症狀。
從CT與MRI出現以來,檢查手段不斷改進,對還納還是複位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人在臨床上觀察、對照了按摩前後症狀緩解者的CT片,結果發現突出的髓核組織根本未能還納與複位。隻是由於體位改變後,突出的髓核與神經根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改變。
近年來,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除術與化學髓核溶解術隻是利用了通過這些手術的方法來使得腰椎間隙狹窄,從而使得神經根上的牽張力減低來緩解坐骨神經疼痛,而並非是在椎間盤髓核切除後,椎間盤壓力降低而致突出的椎間盤複位或還納,突出的椎間盤仍在原位,這已被術前、術後CT及MRI等影像學資料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