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腰椎間盤突出症(三)(2 / 3)

(四)直腿抬高加強試驗

病人仰臥,將患肢直腿抬高到一定的程度而出現坐骨神經痛,然後將抬高的患肢略降低以使坐骨神經痛消失,此時將踝關節被動屈曲,當又複出現坐骨神經痛時為陽性。

(五)仰臥挺腹試驗

病人仰臥,作挺腹抬臀的動作,使臀部和背部離開床麵,出現患肢坐骨神經痛者為陽性。

(六)股神經牽拉試驗

病人取俯臥位,患肢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髖關節處於過伸位,當過伸到一定程度時,出現大腿前方股神經分布區域疼痛者為陽性。

(七)屈頸試驗

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兩下肢伸直,此時坐骨神經已處於一定的緊張狀態。然後向前屈頸而引起患側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者為陽性。

第三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是依靠病史、查體和影像學檢查綜合分析得出的。對於少數疑難病例,尚需輔以免疫學測定和骨掃描等。對於部分特殊類型椎間盤突出的診斷,還應抓住其特有的臨床表現。

一、臨床診斷

(一)病史

應係統而詳細地詢問病史。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僅以病史中的表現特點,就可診斷或考慮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詢問病史中應注意以下各項。

1.職業

從事體力勞動者多發。對於體力勞動者,應了解其勞動的方式與姿勢、持續的時間,如汽車或拖拉機司機長途開車的年限等。

2.發病時間

腰椎間盤突出症中,多數病史較長,外傷史者應了解受傷後至發病的時間段。

3.腰痛性質

要了解突發腰痛或逐漸腰背痛;腰痛的性質(鈍痛、酸痛、銳痛等);腰痛與休息、體位變化及坐骨神經痛的關係。

4.下肢痛的性質

下肢是否為放射痛,下肢痛的部位及性質(銳痛、燒灼痛);下肢痛與體位變化、腹壓增加、臥床休息、步行或其他活動的關係等。

(二)體格檢查

參照前章所述進行檢查。對於疑有其他疾病時,應作鑒別診斷的檢查。

(三)腰穿和腦脊液檢查

由於影像學的發展,腰穿已不列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常規檢查,但疑有其他腰椎疾病、有較明顯神經症狀的病人,腰穿很有必要,因為某些椎管內腫瘤與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極為相似。腰穿應包括腦脊液測壓、腦脊液常規及生物化學檢查、腦脊液的動力試驗。如果腦脊液動力試驗有梗阻,則必須作椎管造影或CTM,並根據造影形態,確定梗阻部位和分析病變性質。對於腦脊液出現From綜合征(腦脊液壓力低、色黃,迅速凝固,蛋白含量明顯增高),則腫瘤可能性大。

(四)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係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重要手段,但正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必須將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相結合,僅以影像學檢查為依據或片麵強調影像學檢查的重要性是不正確的,僅有影像學檢查證實而無相應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則不能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1.腰椎平片

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在腰椎平片可示完全正常,但也有一部分病人可顯示以下間接征象。

(1)腰椎正位片:腰椎間盤突出時,正位片腰椎可呈側彎。側彎多見於腰4、5椎間盤突出,而腰5骶1椎間盤突出,則很少或沒有側彎。側彎可凸向患側,也可凸向健側,這需看突出的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髓核位於神經根內側,則腰椎側彎凸向健側;髓核位於神經根外側,則腰椎側彎凸向患側。我們觀察到此規律多適用於腰4、5椎間盤突出者,而腰5骶1椎間盤突出有脊柱側彎時,僅有2/3病例符合此規律。觀察椎間隙可示左右不等寬,側彎時凸側的椎間隙增寬,但是這種左右間隙的改變或上下椎間隙不等寬的改變,僅有間接參考,實際上僅反映了腰椎保護性姿態。

關於腰椎正位片中腰椎棘突偏斜,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意義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腰椎棘突偏斜,不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個體征,而且還將它作為分型的依據。青島醫學院觀察了100個腰5椎骨標本,發現棘突居中者僅占38%,對30例腰椎複原骨標本觀察,棘突呈直線排列的為23.3%,餘者棘突則呈側移位、成角、彎曲等。對一般腰背痛腰椎片427例和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100例腰椎片比較,前者棘突偏斜出現率為30.0%,後者為31.3%。兩者無明顯差別,從而認為棘突偏斜不能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依據。

(2)腰椎側位片:腰椎側位片對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價值較大。從側位片所見,正常腰椎間盤呈前寬後窄的楔形,這樣可以保持腰椎的生理前凸弧度。正常的腰椎間隙寬度,除腰5骶1間隙以外,均是下一間隙較上一間隙為寬。在腰椎間盤突出時,除腰5骶1間隙以外,可表現該間隙較上一間隙為窄。

腰椎間盤突出時,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嚴重者甚至反常後凸,這是由於在後凸情況下,腰椎椎管最大,可使神經根逃避,減輕疼痛,因而造成的繼發性畸形。椎間隙前窄後寬,常常是腰椎間盤纖維環不完全破裂,髓核膨出,椎間隙減小或明顯狹窄,則是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

椎間盤退行性變開始,相鄰椎體間出現異常運動,使椎間盤纖維環的外層纖維受到牽引性勞損。纖維環在椎體前緣附著在骺環以外1mm軟骨盤界外處。骨刺呈水平方向突起,臨床上意味著存在椎體不穩定因素。這種牽引性骨刺,有別於臨床常見的爪形骨刺。爪形骨刺從椎體邊線延伸到椎間盤和前縱韌帶的部分,形態上呈爪形或鳥嘴形,並且兩相鄰的爪形骨刺可相連,構成椎體之間的骨橋。這些骨刺和骨橋是因椎體邊緣骨膜剝脫,骨膜下新骨形成所致。

(3)腰椎斜位片:腰椎間盤突出時,斜位片並無特異性參考價值,但是對排除可引起類似症狀的腰椎弓根處病變有一定意義,如腰椎椎弓峽部不連、椎弓根部腫瘤等,同時也可明確左、右側腰椎弓根部情況。

2.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項重要檢查方法,依其所用造影劑不同,可分兩種:脊髓油溶性碘劑造影和水溶性碘劑造影。

水溶性碘造影劑比重近似於腦脊液,能使蛛網膜下腔內的神經根和根袖得以充盈,更好地顯示神經根,提高診斷的正確性。

目前所應用的水溶性碘造影劑安全、可靠、可吸收而無刺激,無需將造影劑抽出,不會產生油溶性碘劑造影後常見的蛛網膜炎,且造影方法較簡便,於蛛網膜下腔注入水溶性碘造影劑後,攝腰椎平片觀察。

以往常用的水溶性碘造影劑為低黏度造影劑,如Conray-60(碘肽葡胺)、異泛影葡胺等。此種水溶性碘造影劑最大的缺點是對脊髓和神經有一定的刺激性。早期為了防止疼痛,需在腰椎麻醉下作此檢查。病人在造影後多有頭痛、惡心、嘔吐。約有1%的病人出現神經症狀,包括下肢劇烈疼痛、癲癇樣發作、驚厥,甚至癱瘓。因為其刺激性較大,已被淘汰。而目前所應用的水溶性造影劑則無此並發症。甲泛葡胺(Amipaque,碘葡酸胺)、碘海醇(Omni paque)等在蛛網膜下腔吸收後48小時內由腎排出,十分安全。

腰椎穿刺經腰3、腰4、腰5進入蛛網膜下腔,頭高足低傾斜位15°~30°。一般注入造影劑12ml左右即可。注入後使病人仰臥保持頭高足低位,調動X線球管攝腰椎片4張:前後位、水平側位和左右斜位各1張。也可取頭高足低位90°攝片。病人仰臥,調節X線檢查台進行透視檢查。觀察範圍應包括從胸10至骶1節段。因為出現椎間盤突出症的神經——脊髓圓錐和馬尾神經,均在此範圍內。透視時發現小的充盈缺損,造影劑易變動,應抓緊時間,“點片”留影。若為較大的充盈缺損或半梗阻,甚至完全梗阻時,可按正規腰椎攝片,攝前後位和水平側位各1張。有時在腰椎生理前凸存在,或是腰3、腰4和腰2椎間盤突出時,病人需取俯臥位,以充盈腰椎椎管前壁,攝後前位片。攝側位片時應取水平側位,最好勿使病人翻身。X線檢查完畢,平臥4~6小時。

常用的水溶性碘造影劑,屬於低比重溶液,故充盈脊髓和神經根較完整。在椎間盤壓迫神經根或硬膜囊時,能較清晰地顯示受壓部位,同時在左、右斜位可對比神經根袖一側充盈,另一側不充盈。小的突出硬膜囊沒有明顯壓跡,隻是相應的椎間外側,有輕度凹形壓跡或根袖影升高,大的高出則在硬膜上可見壓跡,在形態上表現為較淺的凹形壓跡,卵圓形壓跡或半弧狀壓跡等,根袖影消失。

檢查為典型腰椎間盤突出症,而脊髓造影陰性。其原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