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正脊療法是對脊柱縱軸、冠狀軸、矢狀軸,快速、定量施力,通過對脊柱三維結構失調的調整,達到治療椎間病變的一方法。
第一節 三維正脊儀簡介
傳統醫學正骨術和西方醫學整骨術在治療腰腿痛疾病中,主要有牽引和推拿兩大類。牽引包括手法牽引和機械牽引;推拿手法很多,但基本手法不外乎脊柱前屈、後伸、扭轉三個動作,臨床的正骨手法,根據正骨醫生的治療風格和治療經驗,有的動作是單一進行的,有的是多次進行的,也有的是在幾個醫生配合下聯合進行的。但是,很難同時完成牽引屈伸扭轉的有機配合,病人的病情、體型和體重,醫生的技能、協調和體力等因素,難以達到動作的量化和治療的力度以及生物力學的要求。三維正脊儀不但能完成中西醫正骨手法的牽引、屈伸扭轉動作,而且還發揚了它的長處,克服了動作難以量化的不足,同時借鑒了現代機械牽引的最新技術,吸收了相關的生物力學知識,將機械、自動控製、電磁、計算機等高新技術融為一體,用微機控製的機械力代替人力,它的每一個動作均由計算機控製,精確量化在既安全又有效的範圍,可使每一個動作反複進行,也可使多個動作協調同時進行,實現人工正骨難以達到的療效。
一、三維正脊儀的結構
三維正脊儀主要由控製部分和床體部分組成。控製部分包括一台微機和控製箱。治療的牽引距離、
屈伸角度、側屈角度、側屈方向、旋轉角度、旋轉方向等參數均從微機鍵盤輸入,再由程序轉換成圖形,顯示在熒光屏上,控製箱是微機和床體的中介部分,它將輸入的治療參數和程序指令給床體,使床體完成各種規定的動作。
三維正脊儀床體麵板中部有10cm的橫向間隙,以此分為頭胸板和臀腿板兩部分,頭胸板向頭端方向平移,可加大床板中部間隙距離,根據距離的大小產生不同的牽引力量,頭胸板與臀腿板的麵板下方有一萬向連接軸,可使臀腿板上翹、下斜、左擺、右擺、左旋、右旋,在電腦指控下完成三維動作。(床整體圖和分解動作)。
二、三維正脊儀的治療特點
(一)因人而異,數據化治療
三維正脊儀最突出的特點是定距離快速牽引。一般牽引裝置隻控製牽引力量,不控製牽引距離,在不控製牽引距離的情況下進行牽引時,力量很難掌握,牽引力難以量化,該儀器是在單位時間內定牽引距離,而不是定牽引重量,即牽引力0~4800N是一個變量。變量的大小,依據被牽引者腰部肌肉、韌帶等組織的拮抗力而定,無論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身體強弱、病輕病重等均可達到所要求的牽引距離而產生相應的牽引力。牽引距離、屈伸角度、側屈角度、旋轉角度,均可在規定範圍內可調。牽引距離0~75mm之間;屈伸成角範圍:腰前屈位-中立位-後伸位,其度數為25°-0-15°之間;腰椎側屈度範圍:(床尾側擺角度或骨盆傾斜角度)左屈角度-中立位-右屈角度,其度數為15°-0-15°之間;腰椎旋轉度範圍:左旋角度-中立位-右旋角度,其度數為25°-0-25°之間。床體由頭胸板和臀腿板組成,兩板間約10mm的間距,頭胸板可向頭端移動,即牽引距離是靠該板的快速移動完成的,臀腿板可屈伸、擺動和旋轉。這些動作可單獨進行,又可同時組合進行,根據治療的需要和病人身高、體重等因素進行設定。由於這些動作過程在0.3秒內完成,速度相當快,力的時間效應,不會引起人體傷害。病人無痛苦,避免了以往的牽引床因時間、重量不能數據化而出現的牽引過度和牽引不足現象,所以發生意外的損傷幾率很低。
(二)共軛機製,平衡化治療
共軛雙向連續交替旋轉是三維正脊儀的特點之一,牽引的作用力是在縱軸上的牽伸力,由於軀體的結構特點,不可能完成頭、足各取一點進行軸向牽引,至今腰部牽引都是一個模式,分別捆綁胸部和骨盆的裝置,兩側引繩,以相同的力量完成水平牽引,病人臥於平板床上,隻要保持身體兩側牽引力量一樣,就能完成這種牽引治療。而三維正脊儀的治療,在牽引力下還有腰部的伸屈、側屈、旋轉的動作。發生這些動作時,必定造成身體兩側牽引力量失衡,這不但影響椎間複位的治療目的,而且有造成損傷的危險。三維正脊儀的兩側牽引繩於臀腿板下相連產生共軛平衡係統,這樣在三維正脊治療時對椎間所產生的各種動作和力、其雙側牽引繩的牽引力在共軛係統的調整下,一直能保持平衡牽引,使得此儀器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和做到無損傷的安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