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
1.矢狀麵斷層標本所見:水平牽引時椎間隙增寬椎間管(孔)增大。關節突關節上下滑動,關節間隙增寬。牽引的同時屈曲(腰椎前屈)椎間隙後部增寬,椎間盤後突,黃韌帶拉緊,椎間孔上2/3(神經根所在位置)增大,而下1/3由於椎間盤後突相對變小,此時若再加骶1向同側旋轉,椎間孔相對變小,關節突關節間隙進一步加大;骶1向對側旋轉椎間孔變大,關節突關節受擠壓。在牽引的同時,背伸成角、椎間孔明顯增大,椎間盤後部及髓核向腹側移動。
2.冠狀麵斷層標本所見:牽引時關節突關節增寬。前屈時關節間隙進一步增寬,黃韌帶拉緊。神經根在神經通道內牽伸向上滑動,此時,骶1向同側旋轉,關節間隙由於上下關節突的旋轉運動使間隙變大,黃韌帶牽伸。對側旋轉時也出現上述現象,但不如同側明顯,本研究表明,三維正脊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可通過糾正小關節功能紊亂,鬆解神經根粘連,解除神經根在神經通道內的卡壓,達到治療目的,從而證實了三維正脊療法治療有關壓迫性機製以及兩者並存的治療機製。
三、綜合效應機製的總結
三維正脊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依據現代脊柱生物力學三維空間的理論,引入微機控製將牽引術和中醫斜扳、頂推等推拿手法融為一體,實現了三維一體量化治療,在瞬間完成脊柱的牽引、屈伸、側屈、旋轉,作用於椎間盤、椎間關節、神經、血管、韌帶、肌肉筋膜等組織解剖結構,綜合效應,治療效果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麵,總結如下。
(一)使痛閾升高
由於該牽引在瞬間完成,因而可通過某種方式提高痛閾。Tenent測量了快速手法治療後,脊旁組織對電誘發痛的耐受性,發現其耐受性增加。張建華、劉誌斌、薑宏等在推拿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對體內神經介質、活性物質影響的研究,證明可促使體內止痛物質、內啡肽含量的增加,致痛物質單胺類排泄升高,恢複細胞膜巰基及鉀離子通道結構穩定性,從而使疼痛症狀緩解。
(二)緩解肌肉痙攣
快速強力地牽伸腰部肌肉可使之出現反射性肌肉鬆弛,調整脊柱的力學平衡緩解疼痛。
(三)增加椎管及椎間管的容積
經過試驗證實水平牽引,10mm2椎管的橫截麵積可增加到19.2mm2,椎間管增加到61.9mm2,有效地緩解壓迫性機製的神經根壓迫症狀。
(四)糾正腰椎小關節的病理性傾斜
小關節對脊柱的穩定性起重要作用,腰椎間盤突出可繼發小關節傾斜和不穩,有研究表明,腰部前屈側彎旋轉對腰椎小關節的活動幅度最大,旋轉側小關節作切麵旋轉滑動,對側小關節間隙加大。
(五)瞬間牽引力作用於後縱韌帶
使後縱韌帶張應力明顯加大,使突出物特別是中央型突出,產生向腹側的壓力。同時,瞬間牽引使椎間隙增高,椎間盤內壓明顯下降,呈負壓狀態,產生向內吸的力,此兩力的共同作用可使突出物部分還納和變形,減輕對神經根的頂壓從而達到減輕張力性機製的神經根壓迫症狀。
(六)增加側隱窩的容積
腰椎間盤突出致上、下椎間距離縮小,使黃韌帶鬆弛凸向椎管內壓迫神經根,長期的椎間距離縮小黃韌帶鬆弛,小血管迂曲變形,彈力纖維退行性變黃韌帶肥厚。牽引可增加椎間隙,使黃韌帶牽伸改善黃韌帶的血液循環,增加盤黃間隙及側隱窩的容積,緩解壓迫性機製的神經根壓迫症狀。
(七)鬆解神經根粘連
腰椎間盤突出症局部組織破壞和P物質釋放引起的炎症,髓核組織中黏多糖和β-蛋白造成的局部自身免疫性反應,神經根受壓引起的創傷性炎症,可使神經根與破裂的突出物發生粘連和纖維化,三維正脊療法可鬆解神經根周圍組織的粘連,改善神經感覺和運動功能。
(八)增加相對空間
三維正脊療法使突出物在三維空間內發生不同程度的變位變形,增加了神經根、硬膜囊的相對空間,達到治療牽張性機製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目的。
(九)縮短神經根行程
三維正脊療法改善或恢複椎間三維病理移位,縮短神經根行程可緩解張力性機製的神經根壓迫症狀,從而達到治療牽張性機製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目的。
(十)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位置的關係
此治療結果是三維正脊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最具有說服力和關鍵性的治療機製。椎間盤突出而頂壓不到神經根,便解除了張力性機製,沒有突出椎間盤對神經根的直接頂壓,也形成不了壓迫性機製的腰椎間盤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