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懂得情趣,懂得換花樣跟孩子溝通。正麵的談話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據多的經驗,這樣的溝通往往被家長演化為“說教”,結果隻會讓孩子覺得你羅嗦,覺得你煩,所以,多給他們講故事,談看法,論時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思想,這很重要。溝通,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讀一本書,各拿一張紙,把看書的感覺和認識寫下來,這種互相學習的感覺非常好,有心的母親最好把這些讀書筆記訂起來,就是一份最珍貴的溝通痕跡。請記住給孩子寫信。在這個快餐式、信息化的社會,寫信已經被淡忘了,但我覺得這種傳統的方式最能保存真情。短信息、郵件,終有一天會被刪掉,隻有書信是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製,可以反複隨時體味。自從我的孩子誕生後,我就開始給他寫信,把他的生活片斷記錄下來,把對他的期望寫下來,當他能讀書的時候,看到媽媽給他的這些信,他一定會覺得很珍貴。
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當婚姻開始乏味的時候,有了孩子,我們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我們就又有了奮鬥的目標,否則,結婚,就象童話故事的結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後麵是怎麼幸福呢?兩個人天天麵對麵可以年年月月感受幸福嗎?幸福的時間長了,人會麻木的。家庭上有了子女,這樣的才可以給家庭帶來健康的衝擊。
有丁克家庭擁護著認為,小孩妨礙夫妻兩人生活,給大人造成負擔,給自己的事業造成影響,孩子長大又不會回報自己,甚至還要自己去管束,所以生小孩壞處多。而且對於不會照顧孩子的人,對於對自己前途不定的人來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可能是給大人和小孩帶來痛苦,萬一婚姻有變,最大的受害者是小孩。
這有一定的道理。
其實生小孩,幾乎所有年輕夫婦都不是從“傳宗接代”的角度考慮的,不管是有準備的,還是計劃外的,最後都會有一個共識:小孩是自己家庭的完整的必要部分、是自己人生完整的重要部分。所以,有小孩的家庭,大部分是利大於弊的。
記得大學畢業不久去同學菜的家玩的時候,和她姐姐聊起她幸福的家庭(當時大女兒已經小學畢業了,長得亭亭玉立),我不禁好奇地問她,為什麼這麼年輕就生小孩,她的回答讓我驚訝:“結婚一年左右,如果再沒有孩子,就會覺得這個婚姻很無聊。”
她說:“當婚姻開始乏味的時候,有了孩子,我們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我們就又有了奮鬥的目標,否則,結婚,就象童話故事的結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後麵是怎麼幸福呢?兩個人天天麵對麵可以年年月月感受幸福嗎?幸福的時間長了,人會麻木的。家庭上有了子女,這樣的才可以給家庭帶來健康的衝擊。”
其實當時我不是很理解。但是現在是深有體會。
如果沒有孩子,對伴侶的了解程度就僅限與戀愛時的那種程度,但是孩子出生後,看著他成長,仿佛看著自己的伴侶小時侯的成長經曆,他兼有著父母各自的特征,在小孩的氣質裏、相貌裏、性格裏,看到了伴侶更可愛的一麵……
在帶小孩的過程中,出現一次一次初為人父母的難題,煩惱過、爭執過,問題漸漸解決了,一家人的關係會更融洽。很多時候,小孩是父母的潤滑劑,也在不知不覺中充當夫妻衝動行為的“降溫冰塊”,是他們使自己說話、做決定的時候慎重考慮。
小孩不是我們“傳宗接代”的產品,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我們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將來獨立後,他們的路怎麼走,我們不應幹涉,也不應給他們必須回報的壓力。其實,小孩從小已經給了我們回報,是他使我們自己更成熟,使我們更了解自己的伴侶,使自己看到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