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科學建構縣域學術文化框架的思考(代前言)(1 / 2)

中華古國進入21世紀,開始了一個新的曆史紀元。此一時期,文化的繁榮發展、文化強國的建設,成了國家的一項重要而迫切的時代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建設文化強國,牽涉的方麵甚多,我個人認為,以縣為基本單元,以縣情為基本內容,賦予經濟、社會和曆史的學術文化內涵,並建構為一個框架或叫做學術文化體係,就是題中應有之義。

謹作如下學理分析——

一、科學建構縣域學術文化框架,是文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產物

人類學家關注深究地方的民間基層的一係列日常生活中的瑣細習慣和家常事務中一切公認的判斷。“這些最不引人注意的東西,被投射到全民族的屏幕上時,它們對一個民族的未來的影響比外交家們簽署的條約的影響要大得多。”反映了當今重視和完善研究民間社會平凡事物的思想方法和學術取向。

一個國家的文化有兩大板塊,一是主流文化,一是地方文化。就二者的構成關係來看,地方文化是主流文化的源泉,成為基礎;主流文化引導、帶動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服從、服務於主流文化。另外,主流文化擁有很高的科學性、體係性、學理性,而地方文化相對較弱,顯得零星、散亂、模糊,甚至是被淹沒、被遺棄,像野草似的自生自滅。因此,以縣為基本單元,將地方文化的東西,通過調查研究,使它們也像主流文化那樣,相對擁有很高科學性、體係性、學理性,改變零星、散亂、模糊甚至是被淹沒、被遺棄的狀況,構建並賦予一個學術文化框架,就成為中華古國在新的曆史階段和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學術文化工作目標之一,史無前例。

這是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百年工程。

我國有縣一級行政建置3000多個。各個縣構建並賦予一個學術文化框架,這一工程的做與不做,做得好與不好,事關縣域文化發展高度和水準,事關國家民族的總體文化根基,事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後勁、引領、實力和前景,事關國家民族的真正軟實力。國家自古有三種財富形態:一是國富民窮,乃真窮也;二是藏富於民,乃真富也;三是國強民富,又富又強也。此中之“富”和“強”,難道不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文化?

二、科學建構縣域學術文化框架,深入發掘縣域社會文化價值與資源優勢

首先是全麵係統地反映該縣域的經濟社會、曆史文化的基本曆史和基本狀況;或者也可叫基本縣情。但僅僅隻有這一點是很不夠的。縣誌已這樣做了。所不同的,而且也是更重要的一條,是要很好概括縣域社會曆史發展的若幹規律性的東西,富有曆史文化特色、極具社會文化價值亮點的東西,特具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東西,充分凝結、整合全縣自古以來的曆史文化創造,整合起來,調動起來,充分展示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親和力、影響力、競爭力和鼓動人的創造力、感動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精神、鼓舞人的鬥誌的那些東西,必須是在表述上有著很高的學理性、明晰性、明確性、地方性等本質屬性的東西。內容上更細致、更鮮活、更具有可讀性、可操作性。換一個角度說,建構一個學術文化框架,必須創建和演繹學術思想和理論。這是學術必須的開拓和創新所在,非此不足以構成一個學術文化框架。體係上,《華陽國誌》在前,無論體例、體係,盡都謹嚴如此。

三、田野調查是科學建構縣域學術文化框架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一個縣,要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學術土壤,要擁有屬於本土的鮮活的文化形態。一棵樹,哪怕長到天高,也得紮根於一片特定的土地。非此不能獲得營養,吸取水分。也就是說,地域性研究,其材料內容,除了已有的書目文獻,應特別強調擁有來自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並不次於已有文獻。“絕知此事須躬行,為有源頭活水來。”正如李學明教授所講的,“現實需要我們追蹤,把鞋子脫掉,戴一頂草帽,糊一身泥巴,到田間地頭,找農民談話。”

文化在民間,植根土地,生生不息。此一學術理念起於百年前的田野調查,把學術視野關注於田野,關注到民間。這是百年學術的一大變革。田野調查引入人文社科研究,是近些年學術實踐發展的新理念、新做法、新經驗、新趨勢,給當今學術帶來很大變化。

學術的高度就是文化的高度。地方文化如果不納入學術視野,就看不到這個文化所可能具有的高度,甚至連文化的價值元素、形態,都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做地方文史,就是做文化。與國史比較,地方史的價值,往往偏重於它的本土性文化內涵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