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教文化在整個中世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它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深刻影響了西方各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歐洲中世紀的社會體係基本上是一種以基督教為特色和形式的文化體係,近現代西方文明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基督教的孕育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聖禮
基督教的聖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洗禮。這是基督教信教者必須履行的一種入教儀式,否則不能算作正式的基督徒,主禮者是神父或牧師。它分為注水禮和浸水禮兩種方式,注水禮是在信徒額頭上灑少量的聖水,浸水禮是使信徒全身浸入教堂內或旁邊的水池片刻。基督教認為,通過洗禮可以去掉信徒的“原罪”和“本罪”,以後才有權利領受其他聖事。第二,堅振禮,亦稱堅信禮。入教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接受按手祝福。東正教認為嬰兒受洗後不久就要舉行此種禮儀,而天主教堅持七八歲的兒童才有資格接受此種聖事。堅振禮象征入教者受到聖靈的封印,從而堅定信仰,振奮精神。第三,告解禮,亦稱懺悔禮、辦神工,這是基督教為使對上帝犯罪的信徒重新改過而設置的一種禮儀。教徒把自己所犯的罪過告知神甫並表示懺悔,神甫對此守口如瓶並指示如何補救。第四,聖餐禮,亦稱“聖體聖事”、“聖體血”。這是為了紀念耶穌替人受死而設立的。天主教主張用無酵麵餅,而且規定平信徒不能領酒;東正教則主張用發酵麵餅,平信徒與神職人員一樣餅酒同領。第五,終傅禮,亦稱臨終塗油禮。在信徒生命垂危時,神甫把橄欖油塗在信徒的耳、目、鼻、口、足、手,同時誦念一段經文,基督教認為通過施行此禮,可以免除信徒一生的罪過並使其心無牽掛地進入天堂。第六,神品禮,亦稱升職禮。指按照一定儀式,新任神職人員由上一級神職人員授予神職,唯有如此,神職人員以後才有資格主持聖事。第七,婚配禮。指基督教的信徒到教堂舉行隆重的結婚典禮,神甫根據一套既定的禮儀來主持這種儀式。需要強調的是,天主教規定,一切神職人員不能結婚,東正教則準許除主教以外的所有神職人員結婚、離婚和再婚。
節日
天主教主要有四大瞻禮和八大節日。我們先來看它的四大瞻禮:第一,耶穌聖誕瞻禮,即聖誕節。聖誕節在每年的12月25日,但沒有人能說清其中的原因。學者們推測,把12月25日作為聖誕節可能開始於336年,聖誕節節期為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12月24日為聖誕夜,教會組織聖詩班挨門逐戶地連夜唱聖誕頌歌,稱作“報佳音”,活動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天亮。頌歌主要有《平安夜》、《聖誕鍾聲》、《天使處報聖誕佳音》等。第二,耶穌複活瞻禮,亦稱複活節。這是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節日,時間是每年春分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在這個節日中,彩色雞蛋成為人們互贈的禮品,它象征著生命和繁榮。此外人們還舉行尋找事先藏好的彩蛋的活動,找到彩蛋的任何人都會被認為會交好運。第三,聖神降臨瞻禮,亦稱聖靈降臨節、主升天節,是紀念耶穌升天的節日。基督教會規定複活節後第40日(5月1日到6月4日)守此節。大約產生於公元3世紀,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4世紀時基督教文獻中關於耶路撒冷過此節的記錄。第四,聖母升天瞻禮,亦稱聖母安息日,每年8月15日舉行。天主教的八大節日是:第一,三王來朝節,每年1月6日舉行基督教認為耶穌曾三次顯示自己的神性:第一次顯示自己是基督,第二次顯示自己是聖子,第三次顯示他的全能。第二,大聖若瑟節,每年的3月19日。第三,聖母領報節,即天使向馬利亞傳報她將懷孕生子的日子,時間是每年的3月25日。第四,舉榮十架節,每年的9月14日。第五,諸聖瞻禮節日,亦稱萬聖節,時間是每年的11月1日。第六,追思節,每年的11月2日。第七,聖母獻堂節,指馬利亞矢誌侍奉上帝的日子,每年的11月21日。第八,聖母無染原罪始胎節,每年的12月8日。由於曆法的差異,東正教的節日一般比天主教晚十二三天,東正教主要有12大節日:主領洗節、主進堂節、聖母領報節、聖三位一體節、主顯聖容節、聖母安息節、聖母聖誕節、舉榮聖架節、聖母進堂節、主降生節、主進聖城節、主升天節。在禱告時,東正教既可以使用希臘語,也可以使用地方民族語言,而天主教在中世紀時隻能使用拉丁語。神學與哲學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與哲學是密不可分的,哲學是為神學服務的,托馬斯·阿奎那更是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哲學是神學的婢女。本文把二者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對基督教兩位著名的神學家兼哲學家——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予以簡單的介紹。中世紀早期,奧古斯丁的神學和哲學思想在基督教中占統治地位,他的代表作是《上帝之城》,其主要論點是:信仰在先,理解在後,理智結合育信仰。奧古斯丁用古希臘羅馬哲學的觀點去闡述他的思想,他把柏拉圖關於“邏各斯”的概念與《創世記》結合起來,認為“邏各斯”就是基督,極力維護三位一體的正統信仰。他相信能引導人皈依基督教的學問才是哲學,哲學隻有和基督教結合起來才會發揮作用,因此,基督教的教義就是哲學,哲學家就是愛上帝的人,因此哲學家就是神學家,神學家就是哲學家。到13世紀時,基督教神學進入黃金時代,代表性人物是經院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他的代表作是《神學大全》,此書是基督教神學的經典和權威。他用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改造傳統神學,並對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加以解釋,使之符合亞裏士多德的思想。他雖然深受哲學與神學一體論的影響,而且提出過“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這一論斷,但他並不像奧古斯丁那樣把二者完全等同,而是力圖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係。他認識到哲學與神學有其各自的領域,承認哲學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到了這裏他就不再深入研究。他指出理性知識和信仰知識都源自上帝,理性是有限的,基於理性的哲學的可靠性是相對的,但是神學是直接來自上帝的啟示,具有絕對的權威,一切學問都是神學的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