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中世紀天主教教堂形成了三大建築風格:
巴西裏卡式的,如羅馬的聖彼得教堂、聖保羅教堂,拉韋納的聖阿波利納教堂等;羅馬式的,如意大利的比薩教堂,德國的美因茨大教堂等;哥特式的,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等。造型藝術更是聞名遐邇,著名的雕塑有《以撒的犧牲》、《大衛》、《聖母哀悼基督》、《摩西》等,著名的繪畫有《聖母像》、《蒙娜麗莎》、《西斯廷聖母》等。教堂音樂先後形成格列高列頌調和複調兩種,有經文歌、彌撒曲、讚美詩、合唱讚美詩四種形式。中世紀東正教的建築藝術也馳名世界。既有拜占廷式的,如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等;又有斯拉夫式的,如莫斯科的升天大教堂等;還有二者相結合式的,如莫斯科的巴塞爾大教堂等。東正教繪畫和雕塑因聖像破壞運動保存下來的不多,且多為反應宗教生活的淺浮雕與人物頭像。東正教音樂別有風格,聖樂團采用拜占廷頌調,演奏的多是希臘文詩歌,給人以優美和諧和華麗多樣的感覺。
科學
基督教教徒雖然信仰上帝,但他們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迫於實際生活的需要,他們也要從事一定的生產勞動。教會作為中世紀最有學問的團體,他們一旦把自己的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中,就必然會發現一些科學規律,形成一定的科學知識,從而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修道院於公元6世紀時盛行於西歐各地,修士不僅要認真學習經文,還要隨時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樣,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例如,修士們認為救死扶傷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他們開始認真研究古希臘和羅馬的著名醫學著作和生理學著作,將醫學知識應用到救治病人的實踐中,以致教會中產生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家,為西歐人民的身體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當然,這時的醫學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科學,但畢竟為西方醫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另外,基督教從誕生起就具有強烈的普世觀念,為了拯救其他的異教徒,許多傳教士不辭勞苦地奔波於各地,這樣他們就了解了眾多的山川地勢和各地的民風民俗,久而久之,許多傳教士竟然成為了知識豐富的地理學家,而且他們也寫下了一些十分有價值的地理著作。這就增加了人類在地理方麵的科學知識,大大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打破了人類互相隔絕的狀態,十分有利於增強各民族的交往和聯係。培根和哥白尼就是基督教教會科學家的優秀代表。培根的名言是“知識就是力量”,他深受當時實驗風氣的影響,認識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做過光學與磁鐵等一係列意義重大的科學實驗,為近代科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哥白尼是波蘭著名的天文學家,他不滿於當時漏洞百出的“地心說”,積極探索人類未知的宇宙奧秘,經過幾十年披荊斬棘的艱苦努力,終於創立了影響深遠的“太陽中心說”,而且寫下了著名的《天體運行論》一書,為後來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當然,基督教會也曾大肆迫害科學家,對科學的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通過對基督教文化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中世紀並不是某些傳統觀點所認為的那樣,純粹是一個毫無生氣和漫漫長夜的“黑暗”時代,毫無可稱道之處。實際上,基督教為西方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動力,在中世紀漫長的1000多年中,西方社會由野蠻走向文明也有基督教的功勞,它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文化的複興,為近現代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某種程度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