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政權,如果長久地禍害他的人民,那麼在這樣的國度裏愛國主義是不存在的。愛國主義並非空洞的道德情懷,而是基於自豪和認同的現實感受。否則,就會像辛亥年的清朝那樣,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最需要愛國主義(愛清國)之際,現實卻無情地顯示:根本沒有人愛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崩潰似乎跟任何人沒有關係,麵對清國的死亡每個人都決定對清國發動致命一擊,落井下石——不僅是那些被損害者,也包括被清國任用的封疆大吏。
就這樣,在此期間各省紛紛脫離清廷統治,宣布獨立。10月22日湖南、陝西獨立,10月29日山西獨立,10月30日雲南獨立,10月31日江西獨立,11月3日上海獨立,11月4日貴州獨立,11月5日浙江獨立,11月7日廣西獨立,11月8日安徽獨立,11月9日福建、廣東獨立,11月22日重慶獨立,11月27日四川獨立。
此時革命黨猛攻南京城,清軍鎮守南京的是張勳,他在革命黨攻城期間在城內大開殺戒,他下令:凡是剪辮子的年輕人看見一個殺一個。最終張勳沒有守住。12月2日,南京為革命黨攻占。
講到這兒,大家會有疑問:辛亥革命的“男一號”不是孫中山嗎,孫中山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消息是起義三天後孫中山在美國科羅拉多一家餐館打工時看報紙得知的。武昌起義事先革命黨沒向孫中山請示,事後沒向孫中山彙報,等到辛亥革命進行到第77天的時候,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結束了長達16年的海外生涯回國了。
大家看到這會問,照你這麼說孫中山就沒對辛亥革命做貢獻了?不是的,孫中山在得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消息後,立即出訪歐美列強,尋求他們的支持,以便讓他們在革命勝利後承認自己的政府,並找列強要貸款。孫中山說:“吾當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可是,列強無人願相助中國革命,孫中山轉了一圈又回來了,等於說孫中山一直為革命籌錢,並為新政府提前辦外交,這顯然比他回國起的作用要大。但遺憾的是他一無所獲,白白浪費了兩個月,若他及時回國領導辛亥革命,革命黨絕不會亂哄哄群龍無首。12月25日孫中山回到上海,眾人揣測他從西方帶來軍艦和貸款,他說:“我雖叫孫文,卻不名一文,所帶來的是革命精神,革命目的不達,無和議可言。”
可沒錢是幹不了革命的,據胡漢民回憶,有一次安徽特使來南京請餉,孫中山大筆一揮就給了20萬元。待胡漢民拿批條去“財政部”,發現金庫內僅有現洋10塊。可見這可憐的南京政府真是窮到了骨子裏。
正在孫中山最需要錢的時候,日本人伸出了橄欖枝,給了孫中山大筆銀子,孫中山與三井株式會社簽約,得到了日本人的巨款。
日本人幹嗎支持孫中山呢,他們直接支持袁世凱不就得了?理由很簡單。當時的袁世凱手握幾十萬兵強馬壯的北洋軍,以袁世凱的實力和智慧,他是有可能統一中國的,如果他統一中國,這個國家會迅速強大起來,強大到令日本害怕。這個局麵是日本人絕不希望看到的。而孫中山呢,一直主張美國式的“聯省自治”,這種鬆垮的聯邦形式在中國就會成邦聯,肯定造成各省割據的事實,反而正是日本希望看到的局麵。
12月26日美國總統威爾遜致電袁世凱,說:“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就渴望自由,並準備獲得自由,任何一種足以使中國人民走向自由的活動我總是寄予最大同情的。”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由於南北議和的核心是袁世凱宣布讚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後,革命黨就擁護袁世凱當總統。袁世凱一直夢想的大總統寶座被人占先了,自然怒了。
因此,孫中山在宣誓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致電袁世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他連發兩封電報。第一封電報說:“文日前抵滬,諸同誌屬組臨時政府,文以不容辭,隻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轉乾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惟目前地位,尚不能引嫌自避,故文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第二封電報說:“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事,並不反對。倘若以君之力,不通過戰爭,就能完成國民共和的願望,保證民族的團結和退位後清朝皇室的安樂,一舉多得,那麼我孫文一定會讓賢。”換句話說,隻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讚成共和,孫中山就辭職。
此時革命黨內部對革命走向產生重大分歧,《民立報》說:“武昌師起以來,以數萬人之流血而得定東南半壁,然而大敵尚在,壯誌未酬,我當局乃過重人道,欲以口舌之力,結此大革命潮流,是已我之過矣。”黎元洪隨後說:“項城(袁世凱)胸懷磊落,名滿天下,此次以仕清廷,未克與選,識者惜之,方期和議早成,彼此共享共和之福,人望如項城,何至不能當選?”他代表了革命黨一部分人的態度,且此時革命黨“成群結黨,花天酒地,置軍務於高閣”。戰鬥力明顯降低,革命黨的進取心更低了,反對和談的越來越少,和談也越發順利。
還是黃興痛快,他直接致電給袁世凱:“明公之才,高出興等萬萬,以拿破侖、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侖、華盛頓之事功,即南北各省當局,亦無不拱手聽命者。”
可此時,孫中山依舊反對與袁世凱議和,怕袁世凱當總統後會背信棄義,也對袁世凱能否在中國實行共和表示懷疑,因此不願交權。汪精衛對孫中山說:“你不讚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之位嗎?中國非共和不可,共和非袁公促成不可,總統非袁公擔任不可。元首之位,袁世凱誌在必得。隻有這樣,清帝才有可能退位,共和方可成為現實。否則,北洋軍揮軍南下,乘武漢新勝之餘,憑銳恃強,可一鼓而下南京。如此強弱懸殊,天下大勢可判。現在,不如忍痛退讓,讓出大總統之位,如此可促成借袁世凱之手,推翻清廷。”“我們向袁世凱示好,是為國家大義,並非向他屈服求和。如果先生您高風亮節,效法堯舜,使中國不動幹戈而獲共和,避免太平天國漢人內戰之覆轍,後世曆史,將公論先生為一代偉人!”孫中山當然不是舍不得總統之位,他是對袁世凱不放心,可如果不跟袁世凱議和,把袁世凱逼急了,已有的革命成果也會失去,孫中山於是同意讓出大總統職務。
汪精衛電告袁克定轉袁世凱:“項城(指袁)雄視天下,物望所歸,元首非異人任!”
孫中山為革命積極奔走多年,滿懷激情,心胸寬廣,毫無個人私心雜念,但另一方麵,孫中山在南北議和時就任大總統,在與袁世凱談判中的一些做法,可見他的確不精於權謀,在政治權謀上跟袁世凱比起來,不夠成熟。孫中山想以自己天下為公、一身正氣的革命大無畏精神來與袁世凱等得到幾千年中國專製社會權謀真傳的人較量,無異於手持長矛與風車搏鬥的堂·吉訶德。其實,孫中山對於辛亥革命也的確有清醒的認識,他說:“這回革命一起,太過迅速容易,未曾見犧牲與流血,更不知前仆後繼之人及共和之價值,而滿清遺留下之惡劣軍閥、貪汙官僚及土豪地痞等勢力依然潛伏,今日不能將此等餘毒鏟除,正所謂養癰成患,將來貽害民國之種種禍患未有窮期,所以正為此憂患者也。”他已經預見到了後來的軍閥之禍。
而此時清廷更加混亂,袁世凱為了掀翻禍害中國300年的清國,他一麵派人與革命黨談判,一麵對清廷施壓,迫使清帝退位。他讓段祺瑞按照自己的意思致電清廷,電報中說:
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致因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危迫,四麵楚歌,潁州則淪陷於革命軍,徐州則小勝而大敗;革命軍君艦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則許之;登州黃縣獨立之影響,蔓延於全魯;而且京津兩地,暗殺之黨林立,稍疏防範,禍變即生,是陷九廟兩宮於危險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
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難發數,事至今日,乃並皇太後皇上欲求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允,祖宗有知,能不恫乎?蓋國體一日不決,則百姓之困兵燹凍餒死於非命者,日何啻數萬?(我段祺)瑞等不忍宇內有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鑒之。揮淚登車,昧死上達,諸代奏。
在段、袁二人逼迫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以宣統名義下詔退位。清國完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專製製度就這樣土崩瓦解了,從此掀開新的篇章。
辛亥革命勝利了,我們來看幾個問題。
辛亥革命為什麼能成功?
一、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漢戰略地理位置十分突出,為革命勝利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武漢為九省通衢,居南北輻輳之中心,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湖北省本身就在地理上雄視天下之省,《讀史方輿紀要》說:“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武漢正是能號令東南的地方。曾經駕駛近代兵艦幾乎遊遍全球江洋湖泊的英美海軍軍官麵對武漢的山水之勢也驚歎不已:“遊行幾遍地球,水陸形勢之佳,未有如茲者,推為環球第一。”也正是這種地理位置為武昌起義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