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伐張勳時,段祺瑞部下抓住幾個張勳的辮子軍,部下請求殺幾個以振軍威,段祺瑞說:“罪在張勳一人,這些兵有什麼罪?殺幾個人有什麼用?你們總是好殺人,殺人者人恒殺之,哪個好殺人的有好結果呢?”
1917年7月16日段祺瑞的部下派人刺殺黎元洪。黎元洪在花園散步,忽見有人持刀東張西望,黎元洪躲到花廳,他的衛士衝出捉拿刺客,結果被刺客砍死3人,砍傷兩人,但刺客寡不敵眾,最終被開槍打死。此事與宋教仁案異曲同工,與段祺瑞無關。
同年8月14日段祺瑞通電對德國宣戰,不久段祺瑞向日本借款,副總統馮國璋很憂慮,問今後如何償還,段祺瑞說:“作戰導致入不敷出,不借款怎麼辦,至於還債問題,日本對我們如此,我們對日本也不過利用一時,誰還打算真還他呢?等我國強大之後,賴著不還就是。”雖然段祺瑞沒有使中國強大,然而這筆錢的確終究也沒還給日本。
1918年段祺瑞逼直係軍閥馮國璋下台,擁立徐世昌當總統,這是皖係段祺瑞(段祺瑞是安徽人,故名皖係)與直係軍閥矛盾的開始。
隨後段祺瑞也不再擔任總理,而是去邊防擔任督辦。段祺瑞在邊防當督辦時,一次雪後散步,走到邊防處,衛兵看見一個衣著樸素的老頭入內,便厲聲喝止。段祺瑞的隨從說:“這是段督辦,你怎敢如此無理?”衛兵聽後十分驚愕,隨後把邊防處其他人都叫來,段祺瑞說:“今天下雪,我乘興來此,你們不必管我,繼續辦公。”衛兵連忙給段祺瑞賠不是,段祺瑞說:“今後對老人可要有禮貌呀,放心,我不會處分你的。”由於政治宣傳的原因,在人們眼中,軍閥都是嗜血成性、殘忍好殺的,而事實上,這種情況隻限於那些小軍閥、地頭蛇,真正能做到國家級幹部的軍閥,自有他們的長處。隻靠殺伐是不可能登上高位的,隻有寬仁才能贏得人心。
1919年1月,段祺瑞建立轄有三個師、四個混成旅的軍隊為其嫡係。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不甘心皖係段祺瑞的擴張,提出“和平混一”,在英美支持下與段對抗。1920年4月,直係曹錕與奉係張作霖兩係結成反段聯盟。
於是,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與皖係老大段祺瑞爆發戰爭,這就是直皖戰爭。直皖戰爭爆發前,北洋將領薑桂題對段祺瑞說:“芝泉,你不是常說中華民國是你首創的嗎?你打勝了吳佩孚,中華民國還可以靠你,萬一你打敗了呢?你要中華民國靠誰呢?”段祺瑞沒說話。
最終,直皖戰爭爆發,段祺瑞被曹錕的部下吳佩孚擊敗。他說:“吳佩孚學問不錯,兵練得也不錯,學會打老師了。”原來吳佩孚在保定軍校時曾是段祺瑞的學生。戰敗後段祺瑞一切職務都沒了,此後他移居天津,與奉係張作霖及南方孫中山聯合反對直係統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曹錕戰敗,下野,段祺瑞被奉係軍閥張作霖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重新出山。隨後張學良要跟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結為兄弟,段祺瑞對段宏業說:“張作霖的兵可以拜把子,但張作霖的兒子不能拜把子。”
段祺瑞之所以挨罵是因為“三一八”慘案,那麼這個“慘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這樣的。1926年張作霖率軍入關,軍艦駛入天津大沽口,馮玉祥率軍封鎖大沽口,不準船隻進入。3月12日,日本海軍掩護兩艘奉係戰艦駛入大沽口,炮轟馮玉祥的國民軍,國民軍奮起還擊,3月13日日本人向段祺瑞提出抗議。北平天津人民舉行集會(其中混進去的許多實際上是蘇聯間諜的人),抗議外國侵略,惱羞成怒的日本帝國主義與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西班牙一起向段祺瑞政府施壓,要求國民軍撤去大沽口防禦,否則要采取必要手段,同時英法日在大沽口海麵集結20艘軍艦,對段祺瑞政府實行武力威脅,然而段祺瑞並沒有妥協。
帝國主義的做法激起了北京人民憤怒,3月18日北京各界2000人組成請願團,去國務院請願,要求駁回外國的條件,且提出驅逐日本等八國公使,如果段祺瑞答應了群眾的要求,將八國公使趕走,那麼中國就有可能遭到第二次八國聯軍的侵略,中華民族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然而與沒有任何政治頭腦的學生們相比,段祺瑞無疑是冷靜的。
此時“群眾”失控,蘇聯間諜(中國人)手持槍械和棍棒要衝進國務院,還有的“學生”向國務院拋擲炸彈,向軍警潑汽油,更有“群眾”用帶鐵釘的棍子毆打軍警,並搶奪軍警的槍支,於是軍警迫不得已開槍,打死了幾個“學生”和“群眾”,之後發生踩踏事故,有幾十人被踩死,共死了47人。(以上內容見蘇聯公布的檔案和當時北京的報紙。)這時段祺瑞才接到報告,他頓足長歎:“一世清名,毀於一旦!”隨即趕到現場,對死者長跪不起,並嚴懲因自衛而開槍的軍警,自己引咎辭職,以從此終生吃素來懺悔。他為此養了幾隻母雞,因為他認為這樣下的蛋才是素雞蛋,才可以吃。
這就是“三一八”慘案真相,這天被魯迅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都說是段祺瑞下令開槍,然而實際上段祺瑞在軍警開槍時正在下圍棋,根本不知道外麵在開槍,而且主流史學家們還把段祺瑞在得知慘案發生後的表現,大多一概避而不談,實在失之偏頗。
段祺瑞是圍棋高手,陳毅說:“段祺瑞……對中國圍棋事業貢獻很大。”一次他與兒子下棋,兒子輸了,他說:“下棋是雕蟲小技,你連這也不行,真沒用!”第二天兒子下棋贏了段祺瑞,段祺瑞說:“你既無大誌,也無大才,隻能在下棋上表現。”他兒子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從此再不跟老爸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