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堯舜禪讓(1 / 1)

堯、舜以及後來的禹,都是在黃帝後先後湧現出的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據說堯很善於治理天下,他命令羲、和二人掌管天地,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掌管東、南、西、北四方。他還製定了曆法,規定一年為366日,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使農牧業、漁獵業都能根據季節安排生產。堯從16歲開始治理天下,在位70年。到86歲那年,他覺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個人來接替他管理天下,於是便找重臣“四嶽”商量,“四嶽”一致向他推薦舜。

舜又稱虞舜、有虞氏,傳說中他的出身並不高貴,父親是一個盲人,被稱為瞽叟,“瞽”就是瞎眼的意思。瞽叟第一個妻子生下舜就死了,他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下舜的弟弟象。象是個好吃懶做而又驕橫無禮的人。但瞽叟和舜的繼母都很寵愛小兒子象,厭惡舜。全家人都將舜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舜卻一直以德報怨,孝敬父母,善待兄弟。舜高尚的品行贏得了周邊百姓的尊敬和愛戴。舜曾去曆山耕田,又去雷澤打漁,去河濱做陶器,他走到哪裏,百姓們就跟到哪裏,很快使那些地方都變成了都市。

堯聽了“四嶽”的介紹,非常高興,就賞賜給舜一套新衣服、一張琴和一群牛羊,還派人為他建築糧倉。堯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讓她們隨時考察舜的品行,及時向他彙報。

舜的繼母和弟弟看到他得了這麼多好處,又羨慕又嫉妒,便和瞽叟一起密謀,千方百計想置舜於死地。瞽叟先是叫舜去修補糧倉的頂。正當舜在糧倉頂上塗泥加草、用心修補時,象卻偷偷跑來把梯子搬走,並在倉廩下麵放火,想要燒死舜。幸虧這個陰謀早已被娥皇和女英識破了,她們事先叫舜帶了兩頂鬥笠。舜看到下麵火起,趕快一隻手舉一頂鬥笠,好像張開翅膀一樣隨風飄落到地上,毫發無損。瞽叟和象一計不成,又施一計。過了幾天,瞽叟又叫舜去挖井。當舜下到井底後,他們就迅速地把地麵上的土石扔下去,將井填沒。父子倆滿以為舜這次一定必死無疑,沒想到舜在井底下開了一條孔道,安全地鑽了出來。象以為舜已經死了,不禁得意忘形,就跑到舜住的房子裏,操起琴彈奏起來。就在這時,舜突然出現在門口。象大吃一驚,但馬上假惺惺地說:“我正在想念哥哥,所以彈琴以寄托思念之情。你回來可真是太好了。”舜寬容地笑了笑,並未揭穿這個陰謀,而且從此對父親、兄弟更加照顧和愛護。

堯考察舜很長時間,先後交給他很多工作,舜都能圓滿地完成,又聽說舜這樣寬宏大量,於是決定讓舜做自己的輔佐官和繼承人。堯退位後,舜成為天下的共主。傳說瞽叟夫妻和象最終也被舜感化了,一家人過著幸福和睦的生活。舜把象封到一個叫有鼻的地方做諸侯,還發明了象棋來教化他。

舜一生辛勞,比起堯來,他似乎更關心民間疾苦,經常遊曆四方,為百姓排憂解難。舜年老後,和帝堯一樣為了繼承人的事情憂心忡忡,因為他的兒子商均也和帝堯的兒子丹朱一樣的不成器。最終他選中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他的繼承人。

這種傳位以德不以親的做法,稱做“禪讓”。但考古發掘表明,堯、舜、禹的時代很可能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邁入了階級社會,而就算仍處於原始社會,連猴群產生猴王都難免經過一番爭鬥,禪讓的傳說實在太過理想化了。對此,後世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湘妃竹的傳說

相傳,帝舜在去南方巡查的途中,死於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的南麵。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聽到噩耗,一路南行奔喪,淚水灑在南方的竹林中,竹竿便長出許多斑痕,猶如淚痕,從此就留下了“湘妃竹”這一特別的品種。據說在渡過湘水時,兩人失足落水,或者故意跳水殉夫,總之,此後她們做了湘水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