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3章 甲午中日戰爭(1 / 1)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大大增強,開始向外侵略擴張。1894年夏天,中國海軍的“濟遠號”和“廣乙號”兩艘軍艦護送陸軍官兵乘坐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和“操江號”到朝鮮去,中途受到日本海軍的襲擊。“廣乙號”船身太小,中彈受傷後退出戰場。“濟遠號”是鐵甲快艦,噸位大,戰鬥力強,但是管帶(艦長)方伯謙貪生怕死,剛聽到日艦開炮,就下令逃跑。士兵們雖奮勇反抗,但寡不敵眾,1000多名士兵全部壯烈犧牲。

清朝政府並不想對日本宣戰,反倒希望英國出麵幹涉。而日本政府馬上就向英國表示是“誤會”,並答應賠償損失。這一來,英國也就不進行幹涉了。日本乘清朝勢弱無援,又發動了進攻。清朝政府迫不得已在八月一日對日宣戰。這一年是甲午年,所以叫做“甲午戰爭”。黃海大戰是甲午戰爭中一次激烈的海上戰鬥。

1894年9月,中國北洋海軍提督(官職名,相當於海軍司令)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執行一項護航任務。17日,北洋艦隊在完成護航任務後正準備返航時,在鴨綠江口的黃海大東溝,與日艦遭遇,黃海海戰爆發。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為12艘。丁汝昌下令應戰,黃海海麵立刻炮聲震天,硝煙彌漫。我方艦隊雖然在倉促中迎戰,但將士們戰鬥十分英勇。丁汝昌在指揮時身受重傷,但拒絕隨從把自己抬入艙中,堅持坐在甲板上鼓勵士兵作戰。管帶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勇往直前,中彈最多,船身已嚴重傾斜,彈藥也將用盡,在這危急時刻,鄧世昌不顧個人安危,大義凜然地對部下說:“我們從軍衛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們雖然犧牲了,但可以壯國家的聲威,也就達到了報國的目的。”鄧世昌見敵艦“吉野號”十分猖狂,義憤填膺,下令開足馬力向它撞去,決心和敵人同歸於盡。不幸,“致遠”艦被敵人的魚雷擊中,鄧世昌和艦上200餘名將士壯烈犧牲。戰鬥共曆時5個多小時,雙方傷亡慘重,日艦撤離戰場,北洋艦隊也返回旅順。這一戰中,北洋艦隊5艘軍艦沉毀,日軍5艘軍艦受重創(後兩艦沉沒)。北洋艦隊返回旅順後,李鴻章下令水師避於威海港,實行“保艦製敵”的消極防禦方針,等於把黃海製海權拱手讓人。

清軍潰退中國境內後,清政府任命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領清軍共82營約3萬人駐守鴨綠江北岸。但各部之間缺乏協同,不服宋慶調度,士氣不振。

在激烈的海戰中,由於中國廣大將士奮不顧身,英勇殺敵,日方也受到嚴重創傷。橫行一時的“吉野”艦,完全喪失了戰鬥力,隻剩下一具軀殼,主力艦“鬆島號”被擊毀,還有三艘敵艦也受到重創,幾乎沉沒。黃海大戰的悲壯顯示了中國人民抵禦外辱的決心。

黃海大戰以後,北洋艦隊尚有各種艦艇26艘,卻根據李鴻章的防禦方針龜縮於威海衛港內。1895年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水師提督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腐朽的清政府一味地向侵略者妥協,致使日本侵略者肆意橫行,無所顧忌。2月12日,在日本陸海兩軍的夾攻下,中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丁汝昌自殺殉國。日軍不斷擴大侵略,先後侵占遼東半島、山東威海衛和澎湖列島等地。清政府不敢繼續作戰,向日本求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