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4章 百日維新(1 / 1)

甲午慘敗,清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京應試的各省舉人以康有為為首聯名上書朝廷,要求拒簽和約,變法圖強。雖然他們的目的沒有實現,卻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加緊了,妄圖進一步瓜分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中國人民覺醒。一部分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幻想在清朝皇帝的統治下,模仿資本主義國家的製度,改革政治,實行變法,以求中國富強。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是這些知識分子的代表。

1895年,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在北京參加考試的知識分子1300多人,上書清朝光緒帝,請求拒絕與日本和議,變法圖強。這一次聯名上書的行動,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雖然對清政府沒有太大觸動,卻轟動了全國。

康有為在“公車上書”後的幾年,一直在為變法做著準備,他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嚴複在天津主編《國聞報》宣傳維新變法。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湘報》。全國議論時政,宣揚變法的風氣已經逐漸形成。

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全國人民群情激憤。12月,康有為看時機成熟,第五次上書光緒帝,痛切陳述當時中國的形勢,指出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要求任用維新人士參預政權,並由皇帝出麵,倡導變法。不久,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同他談了兩個小時。康有為進一步向光緒帝陳述了變法思想,指出:在外國的欺侮和分割下,中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改變舊法,就不能自強。“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光緒帝深為感動,表示不做“亡國之君”,決心變法。1898年春,光緒帝鼓起勇氣,向慈禧太後要權,並對首席軍機大臣奕說:“太後若仍不給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經奕再三勸說,慈禧太後終於同意,“由他去辦(變法),等辦不出模樣來再說”。這樣,才有這麼一場戊戌變法。

雖然光緒帝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改革態勢,但變法內容其實並沒有觸及到封建統治的根本。康有為的政治主張中“設立國會”“製定憲法”等主張根本沒有被光緒皇帝放在心中,皇帝關心的隻是要通過這一次變法,擺脫慈禧太後對他的控製,壓製朝中和自己作對的大臣,改變多年來被列強欺負的局麵。

所以從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幾十道變法命令,但內容隻是包括:設立農工商、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等這些文化、經濟、軍事上的措施。因為變法的這一年是舊曆戊戌年,因此這次變法叫做“戊戌變法”。

但是,清政府的大權把持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手裏,光緒帝沒有實權。變法運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仇視。九月,慈禧太後發動了政變,把光緒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自己“臨朝聽政”。她還下令拘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到香港和日本。譚嗣同不肯逃走,他說:“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有這樣的人,讓我來做第一個吧!”他寫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邁詩句,表現了臨危不懼的無畏精神。九月底,譚嗣同等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戊戌變法失敗了。這次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至9月21日結束,共103天,因此曆史上又叫做“百日維新”。

盡管“戊戌變法”隻維持了103天,它卻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變革和思想啟蒙運動,對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