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義和團運動(1 / 1)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長期流行於山東、直隸等地的一種民間秘密組織。清朝末年,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對清政府步步緊逼,想要在中國攫取更多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義和團改變策略,將“反清複明”的口號改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吸引了大量群眾加入,聲勢不斷壯大。

甲午戰爭後,德國占領膠州灣,強劃山東全省為其勢力範圍。外國教會憑借西方的軍事強勢,在山東擴展勢力。一些傳教士和教民橫行鄉裏,為非作歹,激起民憤。在教民與其他中國人的衝突中,西方教會或西方的政府代表往往出麵幹預。地方官對西方勢力比較懼怕,在他們的幹預下很難做出公正的判決。這樣,普通群眾對教會積恨成仇,各地反教會的鬥爭此起彼伏,而義和拳也成為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山東義和拳開展反教會鬥爭後,當地傳教士要求清政府嚴加鎮壓。山東巡撫張汝梅對義和團的反洋鬥爭表示同情,建議清政府改義和拳為合法民間團體,以便控製,並將“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不久,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轉為招撫,義和團勢力在山東、直隸迅速發展。

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奧等西方列強,以“救援北京使館”為名,組織了一支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為司令的2000多人的聯軍,由天津向北京進犯。京津鐵路沿線各村莊的義和團立即行動起來,拆毀路軌、橋梁,鋸掉沿途電線杆,使京津間鐵路和電訊完全斷絕。聯軍邊搶修鐵路邊小心翼翼地前進。6月11日晚,八國聯軍剛到落垡,立即受到義和團和清軍的攻擊。敵人龜縮在車站和車廂裏,憑借洋槍、洋炮進行抵抗。義和團拉來土炮,進行猛烈還擊。從天津到北京,火車隻需幾小時,但西摩率領的聯軍在義和團的頑強阻擊下,窮於應戰,走了4天才到廊坊。6月14日清晨,聯軍剛到廊坊,喘息未定,就受到義和團猛烈進攻。雙方激戰了兩天多的時間,由於義和團的英勇作戰,聯軍一步也走不動了。6月16日,聯軍司令西摩下令向天津撤退。6月18日,義和團在清軍的協助下,向撤至楊村車站的敵軍發動猛烈進攻。清軍開槍射擊,引住敵人的火力,義和團團民趁勢衝殺,與聯軍士兵展開肉搏。聯軍憑借著先進的武器且戰且退,最後在天津租界派來的援軍的接應下,用了10天的時間才退回天津租界。此後,慈禧在內外形勢的壓力下,終於采納了安撫義和團以抵製洋人軍事威脅的建議。

1900年8月4日,八國聯軍集聚兵力兩萬人,分兩路從天津進犯北京,沿途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8月6日聯軍進占楊村,直隸總督裕祿兵敗自殺。幫辦武衛軍事務大臣李秉衡受命出京禦敵,無奈軍心潰散,不戰自敗,李秉衡服毒自殺,聯軍逼進張家灣。慈禧太後聞李秉衡兵敗,大哭不已,然而這時朝廷已無真正的抗敵之師了。8月15日,聯軍進攻皇城東華門,慈禧太後急忙帶著光緒帝、皇後及宗室、親信大臣逃往西安。北京城被八國聯軍攻陷後,一些義和團團民和清軍依然堅持巷戰,抗擊侵略軍。8月24日,慈禧太後發布諭旨,命李鴻章和慶親王奕盡快和帝國主義列強議和。9月7日,慈禧太後正式宣布圍剿義和團。

盡管義和團運動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了。但是,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妄想,它的曆史功績永遠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