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革命與統一和民族獨立(4)(1 / 3)

公元1867年,江戶幕府已日趨衰落,末代幕府大將軍德川慶喜在“倒幕”運動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將政權交還給天皇,但實際上他仍掌握日本軍政實權。在薩摩、長州、土佐等藩的討幕派策劃下,公元1868年1月3日,以明治天皇的名義召開了倒幕派代表參加的禦前會議。發布廢除幕府的號令,確定天皇為國家首腦,改年號為“明治”。

1868年1月27日,幕府軍和新政府軍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發生激戰。雙方兵力雖相差懸殊,但討幕軍士氣旺盛,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並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持。討幕軍擊敗了幕府軍隊,德川逃往江戶。討幕軍的勝利,宣告在日本維持了近7個世紀的封建幕府製度終結。

明治掌權後,於1868年3月至4月先後頒布了《五條誓文》和《政體書》,命令大名“奉還板籍”——取消封地。取消各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在全國設了3府72縣。1872年,天皇廢除了禁止土地買賣的法令。承認土地私有權和買賣自由,頒發土地執照。地主取得了合法地位;天皇實行土地改革,將實物地租改為貨幣地租;扶植資本主義工商業,破除封建主義舊文化;另外還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教育,發展科學技術等等。這一係列的維新措施,大大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加速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這場維新運動是從公元1868年的明治元年開始的,所以曆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生產力飛速發展。在國家實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日本和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逐步被廢除,收回了國家權益,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獨立的資本主義強國。

但是,明治維新是一次極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沒有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從上層建築到經濟基礎,保留了許多封建殘餘,天皇製和半封建寄生地主製依然殘存,軍國主義也因而滋生,為日本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對外侵略擴張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在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自然科學也取得重大突破。為了追求更好的機器和動力來提高生產效率,把科學原理轉化為技術和發明,並運用到生產中去,成為一股順勢所驅的浪潮。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取得了一係列大的突破和進展。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這次科技進步被稱為近代曆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這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造出第一台交流“西門子發電機”,從而引發了電燈、電報、電話等一係列以電為能源的工具的發明。1870年,比利時的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於是,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開始用來帶動機器。電力的廣泛使用。加大了電力的需求量,電力工業迅速發展起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建成了第一座火力發電站以及法國人馬·德普勒發明遠距離送電的技術,為電力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一時間,發電、輸電和電力設備製造的工業紛紛建立起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一項重大成果是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衝程內燃機,效率大大高於以往發明的內燃機,頗受人們歡迎。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成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它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等特點。1892年,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研製成一台較前者更完善的內燃機,不久,便取代蒸汽機在生產中廣泛使用。新的動力機械促進了石油的開采擴大,使全世界的產油量已達到年產2000萬噸。

內燃機的發明還觸發了交通領域的變革。1885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卡爾·本茨製成第一台汽車,本茨因此被稱為“汽車之父”。緊隨著汽車的發明,內燃機車、遠洋輪船、拖拉機和裝甲車、飛機等一係列應用內燃機的交通都先後出現。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自己試製的飛機第一次飛上天空,從此,人類將翱翔天空的夢想變為現實。

化學工業也在這一時期興起。無機化學工業、有機化學工業都相繼建立和發展起來。純堿、硫酸的生產,煤焦油的綜合利用,促成了化肥、化學藥品、人造染料、人造絲和人造纖維等一係列新發明和新產品的出現。炸藥工業更成為化學工業的重要部門。瑞典人諾貝爾因發明火藥和無煙火藥而成為世界名人。

八國聯軍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