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夫婦從列車上下來後,鑽上第二輛轎車向市政廳進發。索菲亞坐在斐迪南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總督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的位置上,司機旁邊是侍從官哈拉希伯爵。就在車隊通往市政廳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塞族青年察布裏諾維奇,突然奮力向車隊扔過一枚炸彈。司機見勢不妙,加快車速。炸彈落在第三輛汽車前麵,炸裂了那輛汽車的前輪胎,炸彈的碎片擊傷了總督和大公幾個副手。察布裏諾維奇當場被捕。斐迪南夫婦故作鎮靜。揮手示意“繼續前進”,到市政廳參加歡迎儀式,然後略作休息,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車隊重新上路,駛向前去。
斐迪南夫婦的被刺,使本來就充滿火藥味的巴爾幹“火藥桶”一下爆炸了。各帝國主義國家緊張地進行陰謀活動,準備廝殺。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叫囂:“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奧匈帝國在取得德國的支持之後,於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限定在48小時內簽複。塞爾維亞為了忍辱求全,除了奧方派員參與追捕審判凶手一項外,其餘條件全數被迫接受。盡管如此,奧匈帝國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為借口,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當晚,奧匈炮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致使5000多居民罹難。
緊接著,德、俄宣戰,法、英對德宣戰,奧匈帝國向俄宣戰,這樣,在短短幾天內,歐洲各帝國主義大國都卷入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各國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先後加人同盟國。而日本、意大利、羅馬尼亞、希臘、美國、中國則加入協約國。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超出了歐洲。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首先退出戰爭。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帝製被推翻,11日投降。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戰爭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也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
“施裏芬計劃”的破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它是帝國主義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各帝國早就心懷鬼胎,預謀良久。德奧集團備戰較早。德國早在1905年就由當時的參謀總長施裏芬製定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計劃。這個計劃因此被稱為“施裏芬計劃”。
“施裏芬計劃”的戰略思想是采取“速決戰”。德國設想在同俄法集團發生戰爭後,力求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首先集中優勢兵力,采用“閃電戰術”,在4至6星期內經比利時襲擊法軍後方,在英軍給法國以有力援助之前迅速打敗法國,切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係,然後回過頭來,揮師東進同奧匈帝國一同對付俄國,在3、4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施裏芬計劃”受到了德皇的重視,後又經過反複論證、補充和修改,成為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基本藍本,由繼任的參謀總長毛奇部署整個戰爭,並在一戰中得以實施。
德軍參謀總長毛奇基本上是按照“施裏芬計劃”來部署德國的戰略。一邊向比利時邊境發動猛攻,一邊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高築深壕,按兵不動,隻布置少數兵力以逸待勞,借以吸引法國部隊,采取虛實結合的戰略來迷惑法軍。這一步是“施裏芬計劃”中的關鍵步驟,施裏芬對此步驟十分看重,臨死前還再三囑咐說:“切莫削弱我右翼縱隊!”然而,毛奇將軍卻一再向東線和西線左翼分兵,原計劃放在右翼的70個師的兵力被削弱不少,致使在馬恩河的戰役中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