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馬恩河會戰開始。雙方投入兵力約150萬人,輕重炮1000多門,在長達200公裏的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陣地戰,傷亡慘重,僅幾天的時間,法軍陣亡2萬多人、受傷12萬餘人,德軍損失更為慘重,共有4萬多人陣亡,17萬餘人受傷。9月8日德軍戰敗,退守安納河一線。這就是著名的“馬恩河戰役”。德軍在西線的進攻被遏止。法國保住了巴黎,到年底,雙方轉入相持階段,各自挖壕對陣。
馬恩河戰役也使德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戰鬥一結束,毛奇就哀歎道:“我們輸掉了整個戰爭!”“施裏芬計劃”宣告破產。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職。至此,原本“完美無缺”的“施裏芬計劃”徹底破滅了。
凡爾登戰役
隨著“施裏芬計劃”的破產,德軍改變戰略,決定集中力量先擊敗俄軍,迫使其單獨講和,解除來自東方的威脅後,再來對付英法。但由於俄國幅員遼闊,氣候寒冷,德軍未敢深入腹地。1916年,德軍決定重新把戰略重心移向西線,重點進攻法軍要塞凡爾登。
德軍新任參謀總長法爾根漢把進攻凡爾登的計劃稱為“處決地”,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近900門大炮,輔之以飛機,向凡爾登馬斯河左岸的法軍陣地發起猛攻。法軍被迫退至馬斯河右岸。自2月27日起,法國用3900輛汽車運送援兵和武器。組織了有效的防禦。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反複衝殺,形成拉鋸戰。德軍僅推進7千米。6月初,德軍20個師第二次大舉進攻,但始終未能突破。8月,法軍發起反突擊。10月24日,轉入反攻,並發動了兩次進攻,收複了原防守陣地。12月2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該戰役是一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法軍傷亡40多萬人,德軍傷亡近35萬人。此次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德軍戰略計劃破產,標誌著其軍力的衰落。
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兩次會戰。第一次是1914年馬恩河會戰。此前,英、法聯軍在邊境作戰失利,撤軍重新做了部署。德第一、二集團軍因追敵而進入法軍重兵集結地區。1919年9月4日。法軍總司令霞飛下令反攻。雙方在寬達200千米的地帶展開激戰。由於德第一、二集團軍之間出現寬達50千米的缺口,英、法聯軍乘虛而入。10—14日,德軍撤到埃納河以北。這次戰役雙方共投入152萬人,其中英、法傷亡22萬多人,德軍折兵25萬多人。從此,戰爭轉入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宣告德國速決戰破產。第二次是1918年馬恩河戰役。1918年3~6月,德軍在西線發起一係列進攻,形成若幹突出部。馬恩河突出部距巴黎已不到70千米。德軍決定向巴黎方向迂回挺進。7月15~17日,德軍的進攻遭到法軍的阻擋,18-20日,法軍轉入反攻。德軍傷亡慘重,遂於21日起後撤。至8月4日,法軍推進40千米。解除了德軍對巴黎的威脅。這次戰役以德軍慘敗告終。從此,西線從長期相持轉為德軍節節敗退。
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英、法聯軍在法國索姆河地區對德軍發動的進攻戰役。作戰計劃於1915年底製定。1916年6月25日英法聯軍開始炮擊德軍陣地,7月1日,英、法軍隊發起進攻。英軍損失巨大,到7月10日傷亡近10萬人。法軍在河南取得一定的進展,形成消耗戰。9月15日,英軍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發動強大攻勢,德軍拚命抵抗,致使英軍未能取得戰略突破。11月中旬,因天氣惡劣和物資耗盡。戰鬥停止。該戰役雙方投入150個師、近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聯軍奪回240平方千米的土地。雙方傷亡巨大,法軍損失34萬人,英軍損失45萬多人,德軍損失65萬多人。聯軍雖未實現戰略計劃,但顯示了軍事和經濟方麵的優勢,掌握了製空權,並減輕了凡爾登的壓力。德軍兵員難以補充,士氣從此低落。該戰役與凡爾登戰役成為一戰的轉折點。
日德蘭大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德在日德蘭半島附近發生的大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掌握著製海權的英國艦隊對德國實行了嚴密的海上封鎖,使德、奧的軍艦長期被圍困在波羅的海港內。德國為了突破封鎖,扭轉被動局麵,決定和英圜進行海上決戰。5月30日22時許,英國前衛艦隊和主力艦隊分別從基地出航東駛。31日2時許,德國前衛艦隊由亞德灣出航北上,主力艦隊隨後跟進。當日14時許,雙方前衛艦隊相遇並發生日德蘭海戰。不久,德國的“公海艦隊”主力和英國主力艦隊都趕來參戰。經過五六小時的激戰,德國察覺英軍勢力較強,乘夜退回,英國艦隊害怕深入地區遭到埋伏,也撤回基地。日德蘭海戰是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此後,德奧的海運幾乎全部被封鎖,英國依然掌握著製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