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獲勝而告終。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旨在建立世界和平體製的大會,其實是帝國主義列強著手擬訂對德和約,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場盛宴。27個戰勝國共有10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其中全權代表70人。中國作為戰勝國,當時北洋政府派外交總長陸征祥等5人出席了會議。蘇俄沒有被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被拒之門外。
這次會議實質上由美、英、法、意、日5國各出2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控製。因而有“十巨頭”會議的說法。而到了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又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後因意大利在大戰中貢獻不大,再加上本國實力較弱,也被美英法冷落一邊。實際上“三巨頭”操縱著大會的一切。英、法、美三大國各帶著自己的一套方案來參加會議,都想損人利己,彼此矛盾重重。
1919年6月28日,列強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爭吵中,勉強達成協議,在巴黎凡爾賽宮明鏡大廳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在人民群眾的一片反戰浪潮聲中,與會各國提議建立國際聯盟盟約。盟約規定:除德國集團國家外,其他國家都可申請加入。國聯設有大會和行政院。行政院的權力最大,它由英法美意日5個常任理事圉和4個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440條。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地區交國際聯盟代管15年。法國有權開采薩爾煤礦。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東岸50公裏寬的地帶為不設防地區。德國東部的波茲南地區和上西裏西亞一部分劃歸波蘭。但澤市為國聯管理下的自由市。德國的全部殖民地形式上成為國聯的委托統治地,實際上是戰勝國的殖民地。和會決定把坦噶尼喀交給英國,喀麥隆和多哥由英法瓜分,德屬西南非洲交給英國自治領南非聯邦,太平洋中部的島嶼歸日本。德國強占的山東理應歸還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但是英美法卻通過私下交易讓與了日本。如此一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當然不會同意。中國代表顧維鈞等人卻拒絕出席會議並簽字。
和約還規定:德國在1921年5月1日前交納第一期賠款200億馬克,但沒有具體確定總賠款額。限製德國軍備: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大口徑的大炮,海軍隻能有6艘戰艦和相應數量的其他艦隻,不得擁有潛艇和軍用飛機。
《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而所謂的巴黎和會也沒能真正給世界帶來和平。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勒索,埋下了德國人複仇的種子。無怪乎法國元帥福煦事後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休戰。”曆史不幸被言中,就在距巴黎和會正好20年零兩個月的時間。也就是1939年9月。希特勒在歐洲又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華盛頓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美、日等國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由美國建議在華盛頓召開了太平洋會議,也稱華盛頓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在會議期間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合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延續,其目的是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
凡爾賽——嘩盛頓體係
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際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和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係與製度,即凡爾賽體係。華盛頓會議簽訂的各項條約和通過決議案構成了華盛頓體係。這一體係是在承認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確定了凡爾賽體係未能包括的遠東、太平洋區域的帝國主義國際關係體係,它是凡爾賽體係的補充。兩大體係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世界統治的新體係,即“凡爾賽一華盛頓體係”。該體係包含著各種矛盾的因素,潛伏著衝突的根源。20世紀30年代,該體係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