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在俄國邊境的布列斯特舉行談判。2月9日,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討價還價後,德國向蘇俄發出最後通牒。讓俄國割讓15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外加30億盧布的賠款。當時,代表蘇俄與德國談判的是外交委員托洛茨基。列寧曾事先指示過他,如果德國發出最後通牒。就應該在條約上簽字。可是,在德國發出最後通牒的第二天,他卻向德國宣布:蘇俄決定退出戰爭,繼續複員軍隊,但不簽訂和約。說完。就帶領談判人員回了國。
麵對蘇維埃政權的強硬態度,德國政府立即宣布:8天後恢複軍事行動。在這8天中,蘇俄黨中央連續開會討論是否恢複對德和談的問題,但以反對而結束。8天後,德軍向俄軍發動了全線進攻,俄軍潰退。蘇俄黨中央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列寧的提案:電告德國政府。蘇俄同意按他們的條件簽訂和約。5天後,德國政府回電,提出了更苛刻的條件,不僅要求擴大割讓國土的麵積,而且把賠款數增加到60億盧布。並限令蘇俄在48小時內答複。
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內部展開了激烈爭論後,大家通過了列寧的提案。1918年3月14日,蘇維埃代表大會批準了對德和約,這就是《布列斯特和約》。《布列斯特和約》使蘇維埃政權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得以為奪取國內戰爭的勝利和粉碎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作了準備。1918年11月11日,德國作為戰敗國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天,蘇維埃政府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
新經濟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未作任何修改通過了列寧起草的《關於以實物稅代替餘糧收集製》的決議,即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是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等“資本主義經濟範疇”和市場機製,建立正常的城鄉之間的經濟聯係。在農業方麵俄共(布)在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上實現了由“共耕製”到“合作製”的戰略轉變。實行糧食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工業方麵,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製和租讓製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在商業方麵廢除了國家配給製和國家貿易壟斷製。並廢除了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實行以技術程度和生產效率為標準的勞動報酬級差製。在管理權上實行由高度集中開始向多層次分級管理過渡的新體製。實行新經濟政策後,工農聯盟得到加強,蘇維埃政權更加鞏固。新經濟政策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對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一種成功的探索。
蘇聯的成立
1917年11月15日。蘇維埃政府公布了《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宣布承認民族自決權,並主張各民族在平等、自主的基礎上建立真誠的、鞏同的聯盟。1922年,在各個方麵均已經成熟的條件下,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都提出了關於國家的聯合問題。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和成立條約,宣布根據自願和平等的原則成立統一的聯盟國家。蘇共二大憲法規定,聯盟有統一的國家政權、軍隊、法律和國民經濟體係,有統一的國籍:各加盟共和國又有自己的國家政權機關、憲法。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到1956年,蘇聯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1925年12月18日至31日,聯共召開了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方針和政策。製定了工業化發展的總路線。從1926年起,蘇聯人民開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鬥。其指導思想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統一計劃,集中管理,實行高積累、高速度,迅速消滅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此次大會標誌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蘇聯工業化時期的正式開始。到1937年,國內所需的機床基本自給;拖拉機開始出口。蘇聯基本上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確立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