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天時、地利、人和(1 / 2)

二戰時期流行過這樣一句話:“夏天是屬於德軍的,冬天是屬於蘇聯紅軍的。”這句話道出了德軍心中的苦水——蘇聯太冷了。

冬天的時候,蘇聯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在零下10度左右(即使遇上零下30度的天氣也不足為怪)。但是希特勒對戰局的估計過於樂觀,根本沒為士兵們準備足夠的冬衣。冬天到來的時候,可憐的德國士兵蜷縮在戰壕裏,把一切能蓋的東西蓋在自己身上,像一群躺在垃圾堆裏的流浪漢。寒冷的氣溫下,不僅人遭殃,機器也跟著受罪,坦克和其他車輛需要用火烘烤油箱才能發動起來。陷入這種困境的軍隊,自身都難保了,還能殺人麼?

也許有人會說,德軍怕冷,蘇軍就不怕冷嗎?畢竟,蘇聯人也是人啊。

是的,蘇聯人也怕冷,就像蘇聯人也會流汗一樣。不過蘇聯士兵是在自己的國家作戰,對氣候的適應明顯強於德軍。這個道理就好像一頭北極熊與獅子在北極決鬥,北極熊還沒出招,就看見獅子冷得一個勁哆嗦。

在非常不利的形勢下,蘇聯人民把幾百萬熟練工人和工廠的主要生產設備以及其他貴重物資從國內受威脅的地區轉移到了大後方(烏拉爾、西伯利亞、伏爾加河流域和中亞地區),並就地組織軍用和民用產品的生產。整個轉移工作大約需要火車皮150萬節,堪稱史無前例。

工業基地的順利轉移,工業生產的恢複,保證了蘇聯軍事經濟潛力的增長。盡管重工業主要部門生產水平一直到1942年2月還在下降,但軍工產品的生產從1941年12月份就已開始增長。德國進攻蘇聯一年後,蘇聯軍工生產不僅得到恢複,並且大大超過了戰前水平。到1942年上半年結束時,1200多個後撤的工廠恢複了生產。

蘇聯政府采取這樣大規模的生產力量轉移,其意義是難以估量的。這項任務的順利完成,使得蘇聯從1942年年底就能建立起協調的軍事經濟,保證了前線軍事鬥爭的需要。數量巨大的坦克、飛機、火炮源源不斷地運上前線,讓紅軍的戰鬥力不斷得到增強。

如前所述,在戰爭的最初幾天,隨著德軍閃電攻擊,蘇聯幾十個師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被成建製地合圍消滅。德軍進攻的前三天,蘇聯紅軍第3和第10集團軍在比亞列斯托克被合圍。在1941年7月10日開始的斯摩棱斯克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30多萬人被俘。基輔保衛戰前後,蘇軍損失約70萬人,有66.5萬人被俘。在開戰的前五個月中,蘇軍總共損失了官兵330餘萬人,後退850~1250公裏。

按照戰前德國情報部門的分析,蘇聯陸軍總數不超過200個師,其中隻有141個師能用於對德作戰(由於遠東的緊張局勢,蘇軍至少要留40個師在那裏防備日本的進攻)。但是,到此為止,活躍在戰場上的蘇軍似乎並沒有減少的跡象,相反,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低估了他們。現在已經發現並確認了360個俄國師!”但是哈爾德談到的隻是蘇軍第一梯隊的數量,還有後續梯隊呢?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呢?內務部隊呢?蘇聯人到底有多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