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碌河在自由山上遊一點的地方是一道兩山夾持的跌水,這給梅家村的工程帶來極大便利,隻要在跌水的頂端增加不多的工程量,就可以顯著提升水位。而需要獲得落差形成水力的時候,隻要從跌水的底部開始磊起大壩就能解決問題。在劉遙的規劃裏,這兩道壩分別叫做大壩和壩。壩的工程量很,這也是劉遙敢於在現在啟動這個過程往自由山輸送生活用水的原因。而大壩工程量太大,雖然水力也是很大的需求,但還是不敢啟動。目前趙世祿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壩的工程,大隊人馬已經轉戰千畝田的河提項目。
工業區緊靠大壩的地方,一間大跨度的廠房緊貼著河道,旁邊一架水車有力的旋轉著,這是錢二的木器作坊。這架水車是梅家村目前最先進的動力設施,也是木器作坊的第一件產品。
水車把水流提到廠房頂部的水箱裏,再通過竹管流出驅動葉輪。高旋轉的葉輪帶動齒輪,最終驅動廠房正中一架全尺寸的車床。如果不考慮這具車床完全是由木頭製作的,它幾乎可以算是一件非常現代的設備:完全複製了現代最成熟的設計。
經過幾次失敗的嚐試之後,這具越時代的車床正在穩定運行,加工它的第一件商業產品:一個水車的鐵質轉軸。這是隔壁叉河村瓷器作坊下的訂單。有了這個水車,瓷器作坊可以節省三個人工,而且獲得的水量可增加一倍以上。
張恒站在木梯上跟柯山一起費勁地在牆上釘一塊木板,一邊回頭對劉遙:“馬上還會有更多的訂單,昨已經有好多人來看過了,都是周邊村子裏的人。都咱這個水車好得很。”
這塊木板是劉遙帶來的,也是他一直在向作坊要求的“管理製度”之一,將來所有的訂單都公布在車間裏,讓每個人都共同來關注工作進度。
柯山也接了一句:“今他們都去瓷器作坊看裝好的水車,不定明就會來。”
“開作坊用得到水車的也就瓷器坊了,這些人買水車去都是澆地吧?”劉遙扶著散著新鮮木頭香味的木板問道。
“是啊,多少澆不到水的田地從此就可以穩定的打出稻子來了。”張恒神往的。水車以前不是沒有,但是木器作坊的水車質量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對傳統產品的打擊是壓倒性的。
錢二放下手裏的活計,也走了過來,接著道:“咱們的水車質量穩定澆地更有保證,不需要那麼多維修;咱們的水車轉起來更輕鬆,可以送更多的水,也能送得更高。這樣一比,那些做水車的木匠都沒活幹了。”
張恒跳下木梯,喜笑顏開地:“咱們的水車再造下去,保管讓那些木匠沒飯吃。我先生,咱們的十年保用,又搞一年免費維修,十年明碼標價廉價維修,是不是太虧了?反正沒人跟我們競爭。”
“這樣想可不行。我們不需要賣太貴,價格便宜些,我們可以賣到瓊州府去,多賣幾個賺的錢就多了。再有就是,我們讓人家木匠沒飯吃有啥好處啊?真沒飯吃的木匠就叫到廠裏來幹活,不願意來的,咱們把簡單的木器活都交給他們去做。”
錢二點點頭道:“是的,咱們可以專門做鐵軸。外邊配套的木工零件,把尺寸給他們,讓他們按照尺寸做就是。以前造房子的時候不也這樣麼?柱子交給一個人,窗欞交給另外的人。”劉遙大為驚訝,原來這個時空已經有這麼細致的分工合作了,不過他還是擔心精確度的問題:“這麼分開做,那尺寸都對得上麼?”
“對不上的多。所以就留富餘一點。柱子長一些,窗框寬一點。”張恒也是經驗豐富的木匠,對這種分工非常熟悉。
“咱們不是有尺子了麼?每個木工給一把,再把圖紙給他們一個。先做起來。我跟你們,比全部零件都自己做,這種分工是效率最高的。”劉遙對社會合作興趣很大,希望有機會可以讓梅家村成為周圍產業展的動機。道這個,他突然想起一個事情,跟大家:“不過啊,咱們這個木頭車床,今後不接活了。要是有訂單,也兩個月後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