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盧溝曉月(1)(1 / 2)

親曆者

阮捷成——時為北平誌成中學學生

閻啟誌——時為29軍南苑學兵團學員

黃成祥——時為南苑鎮居民

張可宗——時為29軍132師特務團工兵營戰士

劉良惠——時為北平學生

曹廷明——時為29軍38師225團3營11連戰士

李蘭亭——時為29軍38師112旅223團戰士

編導手記

老人們說,1937年的那年夏天,北平城裏悶熱得很,經常下雨。

老人們說,七月初,北平的月亮是月牙狀的,烏雲遮不住它。

就在那一年,一個小孩在南苑附近的一條河中,撿到了一柄大刀。刀沉在河底很久,卻依然明亮鋒利,腕口粗的小樹一刀就能砍斷。小孩為此高興極了,他向同伴炫耀了很久。

後來小孩悄悄把刀拿回家,卻還是被父親發現了。父親知道這柄刀的來曆,不顧兒子的哭鬧反對,把刀送了到了河對岸——那裏就是二十九軍位於南苑的兵營。

小孩並不知道,過了沒多久,將有一位二十九軍的士兵拿著這把刀衝上戰場殺鬼子。

這就是1937年的夏天,這就是北平老百姓的記憶,他們記得南苑兵營老師部門前那影壁上寫得“奮鬥”二字如猛虎下山,他們記得二十九軍士兵守在北平,個個武藝高強,他們記得士兵們身後背著的大刀,明亮鋒利,就如天空的月牙明月。

二十九軍兵營圍牆後麵,曾經是很多北平少年心係的地方。他們想去參軍,聽說加入二十九軍,就能成為那武藝高強,身背大刀的戰士。

如果你去過南苑,你就會知道,那裏上了年紀的老百姓都記得二十九軍。老人們說,裏麵有個旅長,馬術精湛,經常和他的副官賽馬。士兵們個個身體結實,不僅武藝好,也是體育健將。

每當士兵訓練的時候,總會有很多小孩圍觀。

老人們說,那天訓練結束,他們看見一個士兵連翻了二十幾個跟頭,好像在打什麼賭。他們個個身體都棒,若是活在現在,肯定會成為武打明星。

隻可惜,是一場慘敗碎掉了他們心中的夢。

為什麼會慘敗?

老人們至今想不明白。

許多年過去,南苑兵營的老師部變成了文物,它並不對外開放,門前也長起了荒草,隻有門前影壁上的“奮鬥”二字依然如猛虎下山。

馬鳴聲嘶。

南苑泣血。

——編導鄢鬱

孩子連,大刀隊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到1935年,日軍已占領了熱河(今分屬河北、遼寧、內蒙古),在與國民黨簽訂了《何梅協定》後,中央軍退出平津,隻剩下29軍成立稽查政委會在平津一帶駐防。至1937年,步步緊逼的日軍已來到了北平城外,控製了北平的東、北、西三麵,守衛平津的29軍三麵受敵,能夠和後方聯係的隻剩南方一線。

為了應對突發情況,1937年7月1日,北平開始舉辦學生軍訓總隊,29軍專門為這些學生安排了位於北京南苑的一個兵營,時為北平誌城中學學生的阮捷成就是其中的一員。很快,這些學生兵就成了附近老百姓眼中的焦點。當時,南苑鎮的居民都管這些學生兵叫小孩連,隻要碰到他們,總是會多看幾眼。而這些學生兵眼中的焦點,則是29軍士兵們身後背著的大刀。

29軍原屬西北軍,由於武器裝備落後,軍長宋哲元購置镔鐵,為每位士兵打造大刀一把,並請來西北武師傳授刀法。29軍的將士們都有一個背包,三斤來重的大刀被他們插進皮鞘,捆在背包裏,背在背上。遇到敵人時,大刀能夠很容易地抽出來和插進去。1933年,29軍在長城喜峰口夜襲日軍,肉搏戰中,將士們手中的大刀砍死日軍五百餘人。從那以後,29軍的將士們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而他們手中的大刀,也成了29軍的標誌。

在29軍中,刀法最厲害的當屬132師師長趙登禹[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趙樓人,時任第132師師長,在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他是抗日戰爭中第一位犧牲的師長,今北京市西城區的趙登禹路,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得名。],同時他也是殺死日寇人數最多的。“他是刀砍和槍打並用,別人殺三十個,他可以殺三百個。”當時作為29軍132師特務團工兵營戰士的張可宗,現在說起趙登禹師長,還滿是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