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的乞丐
1942年5月,雨季,滇緬公路上一片忙亂——逃難的百姓、運輸司機、剛剛敗退的軍隊擠在了一起。
1942年初,日軍入侵緬甸後,沿著滇緬公路直逼中國雲南。十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但沒能阻止日軍。遠征軍在緬甸失敗以後,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緊追而來。5月2日,日軍三千多人從畹町進入中國境內,一直打到怒江邊的惠通橋西岸。惠通橋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橋,也是滇緬公路的咽喉。為了防備日軍的到來,守橋的中國部隊事先就在大橋上安放了炸藥,並且派了一隊憲兵在大橋上維持混亂的秩序。日軍派便衣隊化妝成中國的難民,混在難民隊伍裏,也趕到了離惠通橋不遠的地方。這時,從橋東來了一輛大卡車,它要逆行過橋。守橋的憲兵當然不許這樣,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車主據說很有來頭,他不服從憲兵的指揮。憲兵命令馬上將卡車推下江去,車主又不同意,還大哭大鬧。憲兵一時著急,以“防礙執行軍務罪”,把車主拉到河邊,一通亂槍把他打死了。這時,身著便衣的日軍已經來到了橋頭,他們聽到槍聲,以為中國士兵發現了他們,於是,日軍從衣服裏抽出槍來就打。中國士兵這才發現日本人已經衝到了橋上,他們二話沒說,點燃了導火索。日本人不顧一切地往橋頭衝,但晚了一步,大橋“轟”的一聲炸斷了。從此,日軍再也沒有越過怒江一步,中日兩國軍隊在怒江兩岸形成對峙局麵,直到兩年後大反攻開始。
惠通橋被炸毀,日軍瘋狂的腳步終於在怒江西岸停下。但中國唯一的一條國際運輸線也因此被切斷。
滇緬公路被切斷以後,運輸隊司機們找不到工作,生活沒有了著落,十分痛苦。白天他們隻能在昆明南前街、金沙坡等地方流浪,晚上沒有旅館睡,就睡在防空洞裏。在王亞六眼裏“那種生活,跟乞丐差不多”。
隨著滇緬公路的切斷,國內的戰略物資也變得更加匱乏。龍啟明當時是駝峰飛行員[戰爭年代是創造奇跡的年代。駝峰空運創下了戰爭史的紀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險的大空運;也創造了人類航空史上的奇跡。
“駝峰航線”是“二戰”時期中國和盟軍一條主要的空中通道,駝峰航線從1942年5月開始,至1945年8月結束,曆時3年多時間,是“二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空中運輸工作。
????當時的新聞報道披露:我國雲南省的昆明、陸良、呈貢、雲南驛、沾益和四川的敘府(今宜賓)、新津、彭山、廣漢、瀘州及重慶等機場,都承擔了駝峰空運任務,在駝峰空運最繁忙的時候,每75秒就有一架飛機從印度或我國某一機場起飛。],據他回憶說:當時的公共汽車都是燒鋼炭、燒木炭,一般的私家車都是燒酒精,根本沒有汽油。龍啟明當時開吉普車,裝了一點汽油,他有時候就幫忙放一點點給別人。在那個戰略物資極度匱乏緊張的年代,這樣的事情就是貪汙汽油,一旦被抓到就要處以槍斃。
據蔣緯國回憶說:長這麼大,目睹父親脾氣最壞的時候,就是緬甸戰敗那段時期,中國最後一條通道徹底被截斷後,父親明顯憔悴,整個人一下子老了許多,那些天,身邊的人連大氣都不敢出。
憂心忡忡的還有美國總統羅斯福,他很清楚,如果中國軍隊因失去物資支援而戰敗,中國戰場上的一百多萬日軍就可以抽身投入太平洋戰場,到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俯瞰“鋁穀”裏的屍骸
1942年4月29日,羅斯福電告蔣介石,表示美國一定要打破日軍的封鎖,重新找到一條把飛機和軍火送到中國的有效途徑。1942年5月,中美兩國根據美國國會通過的《租借法案》,開辟了從印度的加爾各答、汀江通往中國昆明的空中航線。執行運輸任務的是美國陸軍航空運輸總隊和中美合資經營的中國航空公司。這條空中航線從印度汀江起飛,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高黎貢山、怒江,直至中國昆明的航線。飛躍高聳雲端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由於綿亙起伏的高山陡穀很像駱駝的背峰,故稱為“駝峰航線”[“駝峰航線”分為北線和南線。北線:汀江(印度)—葡萄(緬甸)—雲龍(大理雲龍)—雲南驛(大理祥雲)—昆明。有時受天氣影響,也從汀江經葡萄、麗江到昆明。南線:汀江(印度)—新背洋(緬甸)—密支那(緬甸)—保山(雲南保山)—楚雄(雲南楚雄)—昆明。由於日軍發動進攻占領密支那,南線被迫停止使用,繼續空運戰略物資的重擔全部落在北線。]。那時候,所有人要想進入中國,飛躍駝峰是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