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德意誌農民戰爭(1 / 2)

嗨!我是貧窮的康拉德(農民)!

皮鞭不住抽,即便被剁成肉泥又能向誰訴?

活剝我們皮,還把我們的妻子侮辱。

嗨!貧窮的康拉德!舉起手中的長矛,用戰斧把貴族老爺對付。

——德意誌農民戰爭中的戰歌

苦難生活

時間到了15世紀末,多災多難的德意誌又出現了新的社會問題——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當時德意誌的人口足有1500萬(此時英國的人口隻有440萬),人口越來越多,可土地有限,糧食越來越不夠吃。當時像馬鈴薯、玉米這種高產作物還沒有來到歐洲,守著隻能一年一熟的土地,看著家裏嗷嗷待哺的孩子,農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

如果隻是生活艱難,農民還能咬牙忍住,可教廷和封建領主這兩座大山壓得實在讓人喘不過氣來。前麵一個故事我們講到了羅馬教廷在德意誌橫征暴斂,而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是壓在農民身上的另一座大山。貴族老爺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隨意增加地租和賦稅,光地租就占到了農民收成的40%。可領主們的欲望還是難以滿足,他們隨意擴大自己的領地,像沼澤、森林、河流這些原本無主的土地都被他們劃歸到了自己的名下。此外,貴族在自己領地內的權力無限增大,他們對農民最微小的過失都會施以最嚴酷的刑罰,曾經有一個農民在巴伐利亞某個貴族的小河裏捉了幾隻螃蟹,居然被判處了斬首的刑罰。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貴族們似乎把虐待農民當成了一種消遣和炫耀,諸如割耳、挖眼、斷肢、斬首、火焚、五馬分屍等等酷刑都被發明出來。活下去已經成了奢望,仇恨之火再也無法抑製,一場風暴即將到來。

決裂與起義

讓這場風暴如期而至的是一位叫閔采爾的學者,這位萊比錫大學的神學博士出身於一個手工業者家庭,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便被當地的領主處死了,這讓他對貴族領主有著刻骨的仇恨。1517年,馬丁·路德在德意誌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閔采爾很快就成為了路德忠實的信徒,他跟隨在路德左右,宣傳宗教改革的思想。可隨著改革運動的高漲,路德的態度有了一個180度的轉彎,他開始宣揚以溫和的手段進行改革,閔采爾最終離開了路德。他來到布拉格,發表了著名的《布拉格宣言》,表示自己將與教會和封建領主勢不兩立,閔采爾明確提出“現在不是給破房子刷白粉的時候了,而應該徹底地推倒那早該坍塌的房子。”1524年,路德寫出了名為《為反對叛逆的妖精致薩克森諸侯書》的文章,汙蔑閔采爾是“撒旦的工具”,要求領主們對他采取“堅決地行動”。而閔采爾則回敬路德是“維登堡的行屍走肉”。這次理念之爭沒有損害閔采爾的形象,反而讓他的思想深入人心,一個個農民協會秘密地成立,起義已經刻不容緩。